李金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對學生而言,綜合實踐活動能引導他們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激發他們對事物的探究欲望,培養其實踐學習的能力。然而,在這些積極作用發揮的同時,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存在一些隱性弊端,比如具有明確的任務指向性,這多少偏離了思想品德實踐教學的本質。當然,不是說這不好,但對學生來說,只是在學校的組織下親身體驗一下后便上交活動總結,或在校園網宣傳報道一番,后面幾乎不再有實際活動的跟進。因而,這種類似完成任務式的實踐活動很難真正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使真善美的種子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
從綜合實踐活動的隱性弊端來看,關鍵是要使實踐性主旨既成為思想品德學科建設和課程實施的活力源泉,又以此成為學校德育體系內涵構建與拓展的基石。而以項目化學習重塑社會實踐活動,不失為彰顯思想品德課程實踐性主旨的有效路徑。項目化學習能夠促進學科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互融共進,旨在使綜合實踐活動從學校層面的“形象工程”轉化為學生層面的自我需求,將德育的學校品牌效應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化效應。本文結合“迎中秋,慶國慶”項目設計及實踐活動,對項目化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施進行分析。此項活動是在傳統中秋佳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之際,為了讓學生感受中秋文化和祖國幸福生活的美好。筆者特地組織了這次實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們共同分享幸福時刻,充分感受參與、體驗、創作的快樂,并且引導學生愛國從愛家、愛父母做起,全面提升學生的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
在家庭中,以“愛祖國,常感恩,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一是做一個快樂的“分享者”,查詢有關中秋節的相關資料,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各地過中秋的習俗等,利用中秋節看望長輩,給長輩獻月餅并送上祝福;二是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在家閱讀關于“感恩”的書籍或經典紅色書籍;三是做一個快樂的“小幫手”,利用節假日主動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體會父母的不易,當好父母的小助手。
在社會中,以“愛祖國,常感悟,發現身邊的美”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一是去社區、商場、街道等地方看一看國慶節的場景,訪一訪紅色革命的勝地,追憶家鄉的紅色英雄,傳承弘揚革命精神;二是觀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并寫觀后感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榮譽感與自豪感;三是鼓勵學生以不同方式去探索、學習、交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四是與家人一起到郊外走走,尋找秋天色彩中祖國發展的美。
8 天假期結束后,學生們回到了學校,校園里頓時充滿了歡聲笑語。這次假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也收錄了學生們這8 天假期中點點滴滴的快樂與收獲。在這次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參與了活動并完成了作業,以手抄報、圖畫等方式表達了對中秋佳節及傳統文化的了解,以及對祖國母親的熱愛與祝福。家長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幫助學生一起完成作品,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次實踐活動弘揚了中華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內涵,而且激發了學生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選取緊貼學生現實生活的課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方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等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情感,提升了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學生是思品課堂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的雙重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策劃與設計,根據不同學生的觀察和經驗以及對社會資訊的感知,將活動的主題、設計與課堂學習的內容相結合,使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的需求相契合,盡量通過對學生觀察與感知等視角的挖掘,形成不同形態的、充滿個性的活動項目。
通過學生對不同視角下社會實踐活動的策劃,豐富了學校道德教育活動的層次和內涵,從而將課堂學習與學生個體的社會化思辨銜接,實現了思品課堂學習與社會化思辨的銜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例如,交通志愿者活動和環保公益活動就是這樣的項目化綜合實踐活動,在不同學生的眼里具有個性鮮明的探究意義。如“環保文明靠公益還是靠法治”“面對環境污染我們應該怎么做”“維護交通秩序,方便你我他”“我是小小交通指揮員”,這樣的主題,策劃得越細致,考慮得越周全,學生就會對主題式的項目化學習更有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是綜合性、開放性的活動,教師可根據本地的地域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好當地各種資源,開設主題鮮明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學生身邊的真實情境,充分利用當地獨特資源,從地方性資源的特色內容中解讀并提取出實踐活動相對應的主題,由此成為項目化學習的支點,幫助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挖掘出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
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開發活動主題,認真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宿遷市周邊有項羽故里、駱馬湖濕地、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及乾隆行宮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筆者便引導學生開展“今天我是小導游”“我美麗的家鄉”等主題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家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及人文景觀的過程中,學生們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提升。他們主動參與設計活動,組織調查小組,表達調查的感受,從而更好地認識到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形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的環保意識,增強綜合實踐活動的針對性。
除此之外,筆者還帶領學生瞻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參觀雪楓公園。通過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革命先烈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激勵學生不忘歷史,牢記使命,努力學習。由此可見,這樣的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了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由此形成的項目化學習從一開始就彰顯了課堂學習與學生個體的社會化思辨的銜接。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作為服務社會的學習項目,從而使綜合實踐活動的策劃從始至終都具有推動學生社會化思辨的功效。比如,學生在學習了“噪聲的危害”一課后,筆者很快聯想到學校周圍的汽車噪音給教學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那么,每天校門口究竟有多少輛過往的汽車,要發出多少次刺耳的噪音,這些噪音究竟有多少分貝……學生們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于是,在筆者的引導下,我們開展了一次題為“拒絕噪音污染,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的綜合實踐調查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非常積極主動,表現出濃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
此外,筆者還將評價反思作為學生項目化學習的提升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教師及家長也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全面評估行動體驗中的感性認知。因為這次活動主題抓取了實用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點,符合他們的興趣,所以他們才有了不斷探究和參與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