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義剛 鄭壽寶 陳 文
中小學生的“信念教育”可以劃分為“生活信念”和“學習信念”兩方面,主要體現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外在行為”和“內在追求”上。
“生活信念”教育是指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小學生日常行為所涉及的“生活”場景可分為“個體狀態”“與物狀態”和“與人狀態”。
學校應培養學生在“個體狀態”時的生活方式,從而使他們學會獨處。個體狀態包含學生的就餐、起居、衣著、衛生等外在表現,學校應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個體生活觀念和方式。
生活離不開物品,如何對待身邊的“物”是一種生活信念。這個“物”涵蓋書籍、食品、衣服、住房、公共物品、路邊花草等,學校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對物態度”和與物相處的方式。
學校需要培養學生與同學、老師、家長、陌生人正確的相處方式和觀點認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學習信念”教育是指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習信念”的內在追求首先是整體性的追求,如“我需要學習,我想學到什么程度”“我想通過學習讓自己怎樣”等;其次是體現在外在行為的各個環節中,如上課環節中我的內在追求是什么,書寫上我的內在追求是什么等,每一個環節都應給予學生“信念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時腦中有“想”、心中有“念”、手中有“法”。
1.學習興趣培養。
(1)賞識激趣,鼓勵維趣
學生剛剛就讀小學,對學校學習生活都不了解,有很多“不知道、不會做”的情況,所以“犯錯誤”是學生的常態。如果此時教師用“批評、斥責”的方式去教育,則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學校學習“太可怕、太無趣”。學校應賞識他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應該是鼓勵的,鼓勵他們一點一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2)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核心是讓學生“不斷感受到成功,獲得多層次的成功體驗”。我們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是自己比較擅長的學科,因此,要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就必須讓他們在學習上獲得成功體驗,要讓他們內心感受到“我學得還可以”。
2.學習習慣培養。
(1)學會整理,注重條理
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文化學習的啟蒙階段,學習的基礎就是之前的生活。所以剛開始應培養學生學會整理自己的個人物品,如文具和書本的擺放、課桌抽屜的布置、自己的衣櫥、房間收拾等,逐步提高個人自理能力,培養學習的條理性。
(2)善于交流,學會表達
學習不是只靠“單打獨斗”,要想讓學生的學習旅程走得更長更遠,就必須在啟蒙階段讓學生學會課堂交流,當學生有了良好的交流習慣,他們學習上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課堂也會因此而多彩。
1.學習主動性培養。
(1)作業主動,形成主流
進入第二學段,學生的作業量增多,學生在完成作業上會形成很大差異。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學生自覺性強,主動及時寫,直至作業完成了才去做其他事;第二種是在家長和教師的催促下被動完成;第三種是拖延或者根本就不做。第二、三種學生通常都顯得特別“忙”,在作業上花的時間遠遠多于第一種情況的學生,可比較結果卻發現越“忙”學習效果越差。因此,在這個學段必須培養學生主動完成各類作業的習慣,在學校、班級中要積極渲染完成作業的學風,讓“主動完成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的主模式。
(2)主動請教,及時解惑
隨著學段的遞升,學生學習的難度加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樣化,如果僅靠個人鉆研是很難解決的。此時,需要教師及時培養學生“主動請教”的習慣,向教師、同學、家長等請教,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
2.學習意志力培養。
到了第二學段,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堅定的學習意志,遇到任何學習困難都能主動、努力地去對待。培養他們面對誘惑能克制自己,做到自律,知道自己的學習任務是什么,用堅強的學習意志去堅守“信仰”,去堅持“信念”,并為之努力前行。教師可以通過各類評比、辯論、體育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訓練,同時也要爭取家長的支持,合力而為,共同鍛煉孩子的學習意志力。
1.學習目標培養。
目標即方向,有了目標,就有了前行的動力,這是“學習信念”教育的基礎。只有將學習目標清晰化,學生才會形成一定的學習信念。
2.學習態度培養。
學生的學習態度受到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影響,家長應該積極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不斷給予指導,這些行為必然會促進孩子積極學習態度的形成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在傳授學科知識時表現出的熱情,對學科進展成果的關心,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
3.學習能力培養。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第三學段學生身上的綜合素質是可以“單個”培養的,多個“單個”的整合就是綜合素質了。在這個學段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質疑能力、創新能力和耐挫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學校的頂層設計和教師的精心策劃,還需要在各類教學活動中有效實施,更需要學生彼此之間的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