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晶
校園空間的規劃和設計,不應只是空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性質和內涵。只有回到生命,回到兒童,校園空間才會“活化”,才會彰顯生命的色彩。南京市江北新區高新實驗小學是一所新建公辦小學,自2016年開辦以來,結合地域特征、學校定位、辦學愿景等,梳理建構了一套完整的辦學系統。圍繞“仰高礪新”核心理念,確立“高端高品位、創新創卓越”的學校定位,秉承“日新日進”的校訓,形成“育誠品健行、寬學厚能的時代新秀”的育人使命,踐行“建固本開來、譽清聲遠的美麗學校”的辦學理念。
我們對“仰高礪新”這一核心理念進行更接地氣地樸素理解:“仰高”指向精神世界的建構,即思想上能找準成長的偶像與坐標;“礪新”指向現實生活的行動,即行動中不是簡單復制自己的過去與他人。在理念實踐過程中,通過“仰高”明方向、樹標桿、立燈塔;通過“礪新”提高柔韌度、抗挫力、創造性。
校園空間的改造不是一個孤立的物化行為,而是整個學校文化內涵再造的深化,是辦學理念和辦學愿景的具體化。我們通過具體的行動,帶來校園空間的更新,使抽象的、精神性的“仰高礪新”,附體到充滿創意的空間實境里,映射進每一個生命個體的視野中。
校園空間的創意改造不只是完成一次活動,而是以“人”為核心要素,構建一個永遠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故事。如果畫一條時間軸,空間活化項目以“想要做”作為啟動點的話,那么在這個點之前,有我們管理者對學校理念不斷傳承的思考與探索;在這個點之后,有我們與全體師生及家長的對話與共鳴。
1.融通“文化空間”。
一是生成了“家文化”。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作為一所新建校,如同布置一個新家,全校75 名教職工,無論是教師、會計,還是水電工、清潔工,他們都站在空間的正中間,都是主人,都做“設計師”,因而“家文化”得以孕育。二是釀造了“屬我文化”。教師在參與校園文化打造中動手、動腦、動情,不僅釋放生命、放飛智慧、展示能量,更賦予校園文化構建一種“屬我”的特征。
2.聯動“交往空間”。
從某種意義上講,空間改造實踐也完成了對話空間的構建:與世界對話,讓校園空間“活化”,從“物”的環境變為與人互動的“生”境;與他人對話,使團隊建設由近及遠、由虛到實,體現作為,發揮功能;與自身對話,喚醒了教師職業以外的自身價值。在我們的空間活化實踐中,每一位教師有兩個身份,既是教師又是“設計師”。
1.空間成為主動學習的支持者。
在校園每一個活化的空間里,學生愿意向外界伸展出自己的能量,用眼睛看,用手觸摸,用自己的整個身體去感受。頭腦與空間的觸碰,孵化出兒童探索的沖動,在不知不覺的浸潤中,這份欲望促成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生發。在這里,學生置身場景之中,學習就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美好事件”。
2.空間成為課程改革的先行者。
空間創設對項目學習、個別化學習的支持,使活化的學校空間成為學校的創意學習基地。這種充滿人性化的空間,處處體現了兒童主張。小小工廠、樂高積木、航空探秘等一個個主題空間成為校本課程實踐基地,讓項目學習、個別化學習的課程有了落腳點。它的存在時刻提醒我們的管理者和教師,教育的行動不是存在于空洞的說教中,而是存在于與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課程中。
3.空間成為創新能力的發掘者。
活化空間里,每一個小角落都有著大文章。“設計師們”因勢利導,充分發掘出空間的最大價值以及多元可能。當兒童的觸角在這個空間里恣意探索時,不同的設計點會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思考,思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多個方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種思維沖擊下,兒童會沖破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固有的條件束縛,從而在這個靈動的空間里,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屬于他自己的創造性活動。
4.空間成為傳統教學的延展線。
一般的教學模式,有固定的地點,有預設的目標,有傳授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知識,而空間文化大大拓寬了學習的領域。這里沒有權威,沒有預設,甚至都不存在固定的地點,一切都是未知。活化的空間以平等、尊重的姿態去接納每一個兒童,接納兒童的一切。在這個包容自己一切的空間中,他們充分接觸,大膽探索,去發現屬于自己的神奇。在這樣了無痕跡的探索中,學校文化的烙印真實地刻進了兒童的思維認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