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軍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家庭、社會都需要參與進來。因此,家校合作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然而,家校關系的事實往往是:要么是低效合作,流于形式;要么是相互指責,推卸責任。那么,如何突破家校合作的瓶頸?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句容市華陽中心小學通過完善制度、暢通渠道、優(yōu)化內容,真正實現了家校關系的和諧共贏。
學校專門制定了《校長定期匯報學校工作制度》,每學期期末通過集體報告、告家長書、校長有約、微信推送、校報校刊等方式向學生和家長匯報學校工作。我們還根據學生及家長不同時期的需求,制定可行的報告計劃,選擇家長會、發(fā)放聯系卡、座談會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學校與學生、學校與家長的溝通。
我們通過調查,發(fā)現家長和學生最不愿接受的溝通方式就是“連帶批判會”,一人犯錯,多人受牽連。為此,學校制定了《溝通交流零指責制度》。學生犯錯后,教師不指責家長,家長不指責學生,家校雙方相互尊重,用對方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學校統一印制家長反映問題的處理及整改反饋單,通過書面或網絡的形式進行反饋,讓家長及時了解問題的解決情況,激發(fā)家校溝通交流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家校合作的實效。
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家長通過問卷調查、網絡測評、電話訪談等形式,對學校的辦學方向、教育質量、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做出適當的評價,實行必要的監(jiān)督。
學校每年都會聘請責任督學作為家校合作的協調人。協調人的主要工作是加強家校的信息交流,化解家長和教師雙方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各自的偏見,及時解決家長和學校間的矛盾沖突。
學校每學期都舉行家長開放月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由教師或學生邀請部分家長以“助理班主任”的身份走進課堂,近距離觀察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共同商討對策,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學校還會利用校本課和實踐課,邀請家長走上講臺,開辦“百科講壇”,從不同方面給學生傳授課堂以外的知識。
學校通過自主申請和班主任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組建了班級、級部、學校三級家長委員會,設立了“愛心義工”“校園護學崗”“家長講師團”等多個家長志愿者協會。這些組織的成立,讓家長切實感受到自己不再是教育的局外人、旁觀者,而是學校的一員,不僅能參與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和發(fā)展規(guī)劃中,還增強了家校間的溝通,減少了矛盾沖突。
我們改變期中、期末后召開全體家長會的慣例,而在開學初將本學期學校、班級的教育教學計劃等利用書面形式向家長匯報并征求家長的意見,使學期之初家校合作就具有一定的計劃性。這樣,在整個學期中,各班就可以針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分批開一些小型的家長沙龍,邀請家長代表現身說法,介紹育人經驗,促使其他家長的心理由依賴、應付逐步走向合作、互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們設計印有校園十景或學生作品的卡片,要求全體任課教師定期向學生家長發(fā)放。內容可以是對學生一日常規(guī)良好行為的表揚,可以是對學校、班級近期工作的介紹,也可以是對特殊學生、特殊情況的反饋。家長可以在聯系卡上寫上對學校、教師的建議和希望,或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現等。
我們利用每月一期的校刊《學校與家庭》以及學生的《“正心”成長手冊》,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創(chuàng)設健康文明、樂觀向上的家校育人環(huán)境,明確家長和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的職責分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以高尚的師德形象和正直的父母形象展現在孩子面前,讓學生始終受到積極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引導。
學校指導學習型家庭的建設,為學生和家長創(chuàng)造了共同學習的機會,有效地促進學生熱愛學習,也能促使家長用正能量引導學生,做出表率和示范,擔當起引路人的責任,共同為學生幸福成長奠基。比如完成“親子共讀計劃”,每個家庭每天抽出固定時間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學校組織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讀書沙龍、故事會、演講會等活動。
對于孩子的自省意識和習慣的培養(yǎng),我們要求家長要經常給孩子灌輸內省意識,每天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下意識地讓孩子思考一下今天哪些方面是做得好的,哪些方面是做得不到位的。家長要善于利用孩子犯錯以后這一教育契機,及時有效地溝通,引發(fā)孩子反思,進而引導孩子尋找改正錯誤的途徑。
家校聯誼活動不僅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給家長提供了一個零距離接觸教育、了解學校的機會,為有效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比如家校合作開展校外綜合實踐活動,讓教師、家長和孩子一同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社會。開展家政教育,讓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生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會抵抗外界災難,學會安全自救,并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