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濟良
我一貫十分重視學校教學工作。2006 年8月至2014 年底,我在擔任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期間,前兩年在高三任教一個班的化學課,并主抓高三年級,學校升學質量明顯提升,本一上線人數翻了一番。2007 年秋學期,我仍然任教高三并主抓高三,工作精力主要放在提升畢業班教學質量上,9月和10月,發生的兩件事引起我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關注和沉思。
第一件事發生在9 月底。根據規定,學校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助學金,當時是憑家長的待業證或社區出具的家庭困難證明,最后討論決定。到9 月底時,申請助學金的學生數不多,不到學校預設的三分之一,這跟我們9 月集中家訪了解的情況嚴重不符。事后大家討論得出,學校的助學金發不出去,學生愛面子的思想是主因。
第二件事發生在10 月。有一位高二的女生已經幾天沒有來上學了,她的成績還是不錯的,在校表現也挺好的。班主任打電話給家長,家長說母女之間正在鬧矛盾,起因是孩子向家長要錢買手機,不給買就不來上學。其實這個家庭根本不寬裕,家長是外來務工,家里孩子多,經濟上十分拮據,這個學生是家中的老大,學校連續兩年都減免了她的學費。聽到這事,我雖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對教育的深思。
我認識到學校教學工作固然重要,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重要。于是我決定發起“中學生價值取向大討論”,全校師生、全體家長都參與。12 月底,我專門給家長寫了一封公開信,表達我對教育的思考,激發大家的討論熱情。
出乎意料的是,這封公開信進一步激發了全體學生和廣大家長的討論積極性,形成由個人思考、家庭共議、班級分享,走向觀念年級分享、全校分享、社區分享的熱烈氛圍。通過討論,“三比三不比”(不比父輩比吾輩,不比闊氣比大氣,不比智力比努力)和“三自”(自尊、自信、自強)的價值取向深入人心,形成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精神動力,增強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合力。
2008 年起,關于價值取向的大討論,成為高一學生教育必修課,安排在第一學期期末,我結合部分學生進校后思想上放松、勤奮度下降的普遍問題,在公開信中的“三比三不比”后,再加上“不比今天比明天”,形成“四比四不比”人生取向引導語,提醒學生加強自律、健康成長。
“中學生價值取向大討論”主題活動多次被中國文明網、江蘇文明網等主流媒體報道,成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實踐活動精品案例。2012年學校榮獲江蘇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揚州“誠信中學生”徐礪寒同學正是“大討論”結出的碩果,入選“中國網事感動2012”年度感動人物,他的事跡曾被央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