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傳統中醫藥一直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保駕護航。在與瘟疫的抗爭中,中醫藥不斷得到錘煉、打磨,中醫智慧始終在防治疫病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鼎盛的唐代也飽受疫病的侵襲。唐代史料中有關瘟疫的記載始于貞觀十年,終于大順二年,這255年一共發生21次瘟疫,平均12年一次。
藥物外用是唐朝時期瘟疫預防的重要途徑。使用方式多樣,主要有佩戴、燒熏、涂抹、塞鼻、取嚏、點眼、涌吐、粉身或洗浴等;劑型主要包括散劑、湯劑、丸劑、酊劑等。
根據研究,晉唐用于佩戴辟疫的單味藥物主要有女青、桑根和馬蹄屑,而復方藥物的佩戴又主要是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虎頭殺鬼方等祛邪辟穢方劑。
為了防御瘟疫的發生,宋人的理念顯得頗為超前。兩宋時期,人們為了加強對自然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專門成立了保護林木的最高機構。
宋朝政府還十分重視加強醫療衛生管理。比如宋朝的中央醫療機構比較完備,設立有翰林醫官院,還設置有太醫院、惠民局、方劑局、藥局等專門機構。在瘟疫流行時,這些機構由政府調派,到民間散發藥品,治療疾病。宋朝政府還意識到普及醫療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廣醫學知識。
明代救治瘟疫的措施,總體說來有兩個層面:一是完善醫療制度,從而在瘟疫流行時期能夠從容應對;二是臨災救治措施。
明代在防治一些瘟疫的技術上也有重大突破,這其中最突出的是防治天花的種痘技術。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危害極大,我國古代人民與之進行過長期的斗爭,最終找到了真正行之有效的辦法,即人痘接種法。
后來,這種方法被國外效仿,并啟發了英國醫生詹納在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術,開啟了人類戰勝天花的序幕。
進入清代,與官方相比,社會力量對瘟疫的救療要積極主動得多。在一些資料比較豐富的中心地區,比如蘇州、江寧、杭州、上海等地,對每一次重要疫情,幾乎都可發現相應的鄉賢或慈善機構開展救療活動的記錄。
清代瘟疫學大家輩出,余師愚是其中之一。他對瘟疫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著《疫疹一得》一書,詳論疫疹。他擅于運用石膏治療溫病、疫疹,并創用清瘟敗毒飲等治療熱疫的有效方劑,豐富了中醫治療瘟疫的方法。
后來,清朝的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又將溫病學進行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后人稱他們為“溫病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