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燧(1565-1643),是明代一位著名畫家、詩人,字孟陽,號松園,又號松圓老人、松圓道人、偈庵居士、偈庵老人、偈庵道人。安徽歙縣人。程嘉燧少年時期遇事不順,到三十歲才學詩畫有成,通曉音律,與同里婁堅、唐時升,并稱“練川三老”。程嘉燧善畫山水,工詩文。其繪畫筆墨細靜、墨色枯淡、悠閑寂靜,風格清逸。學元代倪瓚、黃公望二家,晚年歸于新安畫派,也可稱之為新安畫派先驅。
《秋林圖》是程嘉燧 1630年66歲 時所作,紙本筆墨,現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此幅作品為一河兩岸式構圖,此構圖顯然受元代倪瓚作品的影響,畫景主要分為三部分,近景為兩組平緩土坡,土坡上有一茅草亭和三五株枯樹,樹木姿態各異,樹葉已經枯黃和禿脫;中景為平靜的水面,無任何波瀾,一望無際,占據畫面的一半空間;遠景為平遠山川,安靜的坐落于畫面遠方。整幅畫面墨色不多,簡潔荒蕭,沒有多余的筆觸表達,干凈利落,樹干、樹枝和樹葉以淡墨勾寫,無皴無染,局部以重墨稍加點綴,增加樹木的層次感,樹下由幾筆構成的茅草亭為畫面的感覺提升了一絲生活氣息。遠處的山石以淡墨稍加勾勒,在山石間以重墨點苔技法上,與倪瓚相比,倪瓚的筆觸更圓潤一些,而程嘉燧筆墨上多了些干枯,用筆技法上方折用筆增加,增強了樹木、山石的質感。雖然表面上看程嘉燧此幅畫作近似倪瓚,但其中的筆墨技法卻凸顯著程嘉燧獨特的繪畫風格特點。畫面的上方有程嘉燧自題七絕一首:“不見云林三百年,誰人幾骨換神仙。風煙慘淡秋光后,拾得金升在眼前。崇禎庚午初冬 孟陽戲作。”從題畫詩可知,程嘉燧對倪瓚是極其的推崇和贊賞,從元代到明朝的幾百年間,倪瓚繪畫風格和構圖方式代代相傳,但無人可超過倪瓚,程嘉燧對于學習臨摹古人作品重在師其意而非師其跡,受董其昌畫學影響,古人對古代經典作品的臨摹是表現一個畫家藝術水平的評價尺度,在臨摹中要做到“書乃我自書,畫乃我自畫”的水平,從臨摹中體會古人的筆墨語言、經營位置、設色表現等多方面的規律,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對古代著名畫作的理解和領悟。
程嘉燧臨摹古代畫作的功力極深,他不斷的對古代山水畫進行研學,潛心學習優秀山水畫技法、理論,十分重視總結古人在山水繪畫中的用筆、用墨和情感表達,熟練掌握皴、擦、點、染等技法,并熟練于心。通過對“秋林圖”的分析與學習,程嘉燧在繪畫中最大的不同在于摹古而不泥古,汲取多家之所長,用自己的繪畫語言,集中表現于畫面之中,從而使畫面中既有古人傳統痕跡,又有自家之特色。
程嘉燧在創作過程中多臨摹宋元古人之作,尤以仿倪瓚居多,縱觀程嘉燧一生,無論是從章法、布局還是繪畫風格,都在圍繞著倪瓚在創作,從未擺脫。倪瓚對其的影響最為深遠。再如《幽亭老樹圖》,此圖為程嘉燧晚期的一幅山水作品,紙本筆墨,縱84.5厘米,橫25.5厘米,現收藏于常熟博物館。這幅作品的構圖方式基本延續倪瓚的繪畫風格,整幅作品共分為三個部分,和《秋林圖》相差無幾,畫面的后半部分由河流變為云海,增添了畫面的朦朧感,畫面的筆墨技法極為簡練干脆,運用短披麻皴,近樹、茅亭、遠山都極有倪瓚韻味,遠山的刻畫更讓畫面的空間意境更加深刻幽遠。可以看出程嘉燧畫作中有倪瓚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表達與抒發。
當面對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些感受受其時代背景、生活經歷、教育水平所支配。不同時代的畫家,他的感受形式、格調、趣味也會不同。程嘉燧對倪瓚畫作的學習可謂是情感的共鳴,通過倪瓚的構圖表達其藝術思想,畫面中的點、線、面都是創作者表達中的一個符號,程嘉燧畫面中的茅草亭和樹叢就是其畫作的符號,符號的組合過程便是創作者隱含藝術思維的和表達的過程。程嘉燧對于仿古作品,始終保持著學習與借鑒的心態,集眾家之所長集于一身,重視對自身筆墨技法的探究,形成程嘉燧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作者簡介:
王曉暉(1994-),女,漢族,籍貫:山西省臨汾市,學歷:碩士在讀,單位:山西大學,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