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超現實主義是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現代西方藝術流派,其本質是探尋人類潛意識的心理狀態,揭示人類內心深處的原始狀態。縱覽眾多反戰題材的電影,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始終貫穿其中,例如《伊萬的童年》、《廣島之戀》以及《鐵皮鼓》等。本文將著重分析超現實主義手法在反思戰爭題材影片中的運用。
關鍵詞:超現實主義手法;反戰題材;夢境
超現實主義是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現代西方藝術流派。1924年,法國理論家布勒東在巴黎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目的是探尋人類潛意識的心理狀態,打破現實世界的束縛,揭示人類內心深處的原始狀態。由此,超現實主義得以確立。
縱覽眾多反思戰爭題材的電影可以發現,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始終貫穿其中,例如《伊萬的童年》《廣島之戀》以及《鐵皮鼓》等,這些反戰題材影片都使用了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
一、淺析戰爭題材電影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的原因
(一)超現實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與戰爭的聯系
超現實主義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確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西方列強不斷瓜分世界的領土和資源,整個西方世界都籠罩在弱肉強食的社會環境中。在此背景下,一群法國藝術家們親眼目睹了戰爭的荒謬與肆虐,于是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信仰產生連深深的懷疑。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人們對于現實社會的不安以及對戰爭的恐懼。由此看來,超現實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本身就與戰爭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將超現實主義手法運用于反戰題材電影也在情理之中。
(二)超現實主義的本質與戰爭的聯系
法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基礎。超現實主義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試圖主張拋棄現實世界的邏輯,探索人的潛意識與夢境。夢境是荒誕的,潛意識也具有某種荒誕性,這恰好與戰爭的荒誕性有一定的聯系;同時超現實主義經常用來表現人的病理性和癲狂性的狀態,也十分符合戰爭的主題。
二、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在反戰題材電影中的運用
(一)顛覆現實世界的邏輯
超現實主義以非理性哲學為理論基礎,所以其代表作品時常顛覆現實邏輯,具有一定的荒誕性和批判性。這在電影《鐵皮鼓》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電影《鐵皮鼓》一開始就顛覆了現實的邏輯和規律,用夸張、扭曲、變形的情節展現了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世界。主角奧斯卡,在母親的子宮里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在那里他能聽到父母的聲音。接著他制造了一次意外事件讓自己再也不會長大,并獲得了一種能夠喊碎玻璃的特殊能力,依靠鐵皮鼓來與外界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這一系列設定在現實世界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突破了現實邏輯的束縛,十分荒誕。但又正是這種荒誕性真實地描繪出德國二戰時期整個社會背景的扭曲和人民的麻木?!坝捌诨恼Q和非理性的表象中蘊藏的是作者反戰、反異化、顛覆丑陋現實的主題?!盵1]
再如影片《地下》,盡管描述的是南斯拉夫的近代歷史,但導演庫斯圖里卡卻使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去描繪戰爭的殘酷。影片在結尾完全脫離現實的邏輯——在真實的世界里,所有人物都沒有逃過死亡的悲劇命運,“庫斯圖里卡用一種超現實的手法描述了另一個死后的世界,所有人都在水中復活了,不計前嫌,并游上了岸開始了載歌載舞的幸福生活,他們腳下的土地逐漸分離成了一個小島漂向了水中?!?[2]顯然,這些人物的復活與重生只是導演美好的想象, 這個快樂的小島也不過是導演設想出來的烏托邦世界。導演通過打破現實世界的邏輯,體現出戰爭的殘酷、黑暗,也寄予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二)現實與夢境、潛意識的結合
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又一體現是將現實與夢境、潛意識相結合。這一點在塔爾科夫斯基的電影《伊凡的童年》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兑练驳耐辍芬约{粹德國入侵東歐為背景,講述普通男孩伊凡在戰爭中成長起來,成為蘇聯軍隊的偵察兵,最終不幸被絞殺的故事。整部影片,最突出的是現實與夢境的不斷交替?!皦艟撑c現實的交替撕裂了時間,以其獨特的呈現方式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痛苦黑暗、無法回避的年代。”[3]在這部作品中,現實與夢境交織形成一種非線性的敘事模式,將男孩心底深處的愿望展現出來。
除此之外,電影《廣島之戀》也將現實與回憶、夢境相結合,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潛意識,“采用鏡頭 的轉換、閃回、獨白、夢境 、幻覺、 象征等手法表現主人公的意識流動狀況?!盵4]同時,影片打破時空的界限,以人物的思維和內心世界為線索敘事,展現出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與情感世界。
(三)塑造癲狂狀態的人物形象
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時常表現人的迷狂情欲和病理反應,所以其代表作品時常塑造非理性狀態下的人物形象。導演科波拉執導的反思越南戰爭的電影《現代啟示錄》就運用了該方式:影片并沒有像其它戰爭題材電影那樣,將筆墨著重放到真實的戰場上,而是通過講述一位上尉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所見到的暴行、殺戮為我們展現長期處于戰爭狀態下人性的扭曲與瘋狂。影片通過塑造一系列癲狂的的人物形象,深深反思凸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種種精神上的摧殘。
三、小結
反戰題材電影中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運用十分常見,這些作品通過顛覆現實世界的邏輯、結合現實、潛意識與夢境以塑造癲狂狀態人物形象等一系列方法,凸顯出戰爭的荒誕與瘋狂,反映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黑暗。
參考文獻:
[1]唐衛華.論鐵皮鼓的荒誕與真實[N].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7):138
[2]盛珊.淺析《地下》的政治隱喻[J].電影文學,2017,(20):146—148.
[3]高菲.戰爭與和平:現實與夢境的交叉與斷裂————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 [J].神州文化,2009,(18):41.
[4]邱鈺香.淺析電影《廣島之戀》的意識流表現手法 [J].藝術之窗,2011,(20):158
作者簡介:
徐昕航,女,(1996—),四川綿陽人,碩士學位,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