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從古至今,發展變化由繁至簡,從不規則到規則。漢字的演變過程,兩種字體的過渡,不是新舊字體的銜接突變,而是一種交錯、并行的過程。中國的漢字有其獨有的特點,結合朝代更替及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探討其和字體變化的關系以及對字體設計的影響,簡析未來漢字字體設計的趨勢。
關鍵詞:時代審美;字體;設計
一、時代審美的變化
1、漢字字體變化的背景及原因
當今多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從以前最早的圖畫字符發展而來,中間經歷了相當復雜的過程。在前一種字體的使用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孕育一種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新的字體形式,最終將取代前一種字體而居于主導地位。
2、古代審美認知的變化
早期漢字是以非形聲字為主體的。甲骨文字的象,不同于一般的形,具有更多的意味和象征性,漢字的起源由此而來。金文奇麗秀美,率性多變,是春秋時期突破商周宗教禮儀的文化重負,有意識地追求純粹裝飾性的形式美體現。 隨著朝代更替,小篆開始逐漸代替金文書寫。小篆時期的漢字系統基本上就是一個形聲字系統。
衛恒《四體書勢》記載:“隸書者,篆之捷也。”即隸書是篆書快寫之后的字體。隨著漢隸的演變,人們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字的書寫結構上更趨嚴整,于是出現了楷書。行書寫得快捷,書寫效率高;與草書相比,行書容易辨別,具有較強的普及性。同時,行書結體妍雅,運筆流暢,章法靈活,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品位,歷來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眾所喜愛。
二、各時期審美變化造就的字體風格及其特點
1、原始而威嚴的甲骨文
甲骨文把圖畫形式的符號變成線條式符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在文字結構的設計上,充分注意到運用對稱的方法來表達概念,帶有一些動態的美感。雖然甲骨文已經有較嚴密的系統,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很明顯。
2、逐漸系統化的金文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周時期,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采取的是篆字,也稱為“大篆金文”。
3、繁復勻稱的篆書
《說文解字》中提到:“篆,引書也。謂引筆而箸之于竹帛。”當時由于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大篆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并有橫豎行筆,形體趨于方正。
4、靈動化簡的隸書
隸書改篆書一味圓轉的線條為方折的筆畫,順應了社會對書寫方便和規范的需要,結體扁平、工整精巧、方圓并用、蠶頭雁尾的書寫方式決定了其古樸的審美特征,不但保證了隸書的厚重感,還增添了幾分靈動和飄逸。
5、齊整研美的楷書
楷是規矩,整齊,楷模的意思,摒棄富有隸意的波捺特點,采用回鋒收筆的方法,形體趨向于方正,字形整體變得整齊研美起來。
6、豪放肆意的草書
草書的出現,也是開始于漢初,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當時通行的是草隸,也就是草率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7、中庸之道是為行書
行體兼采楷、草的優點,是草書的楷化或楷書的草化,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書寫效率較高,是楷書的輔助字體。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后,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
三、當代漢字字體設計的特點
1、字體設計形態多變,個性化明顯
許多設計師通過結合漢字字形和具象圖形的方式進行創意。中國的漢字是方塊字, 都是由基本的點、線等筆畫組成, 設計者可以將筆畫進行合理的變形、簡化、替換,把漢字形象以平面化、圖形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強字體的構成感和視覺沖擊力。
2、取其傳統精華,以創新為重心
字體設計在創新的同時,還不忘借鑒傳統經驗,例如從風水觀測、剪紙、陰陽八卦、瓦當圖案等中尋求創意。能夠在顛覆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再創造,使字體設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不竭的發展動力。
四、漢字字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1、文字與圖形的相輔相成
文字與圖形象征融合主要體現在字體設計中文字與圖形同構、文字中穿插中英文,進而使得字體設計能夠在空間形態上具有立體感,這種立體感主要表現為主次分明,清晰流暢,節奏感極強,擁有強大的感染力。
2、融合動態與靜態的變化
擺脫傳統平面設計的局限,以多視角、多維空間的形式充分表現出字體設計的立體感。在網頁設計、廣告設計等領域,增添視聽效果,應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字體設計靜態與動態變化的融合,是字體設計在數字媒體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表現。
參考文獻:
[1]高竹靜.試論漢字的發展方向[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5,(7):128-128.
[2]王妍.淺談漢字的發展歷史[J].青春歲月,2020,(5):67.
[3]何清.淺談漢字發展的一般規律[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08,(8):41.
[4]謝建防.漢字發展方向初探[J].安康學院學報,2008,20(2):46-48.
[5]翟宏丹.淺談漢字的發展階段及一般規律[J].課外語文(下),2020,(9):141-142.
[6]于沛連.漢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3(5):70-72.
[7]謝玉峰.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5,(8):205-205.
[8]馬郡遙.試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1):86-87.
[9]黃美林.漢字字體設計中的美學原理探究[J].戲劇之家,2018,(12).140,142.
[10]蔣初蕾.平面廣告中的字體設計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4
[11]劉濤.中國書法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12]李叢芹.漢字與中國設計[M]. 榮寶齋出版社.2007
[13]陳夢家.中國文字學[M].中華書局.2011
作者簡介:
朱明藝(1998.1-),女,漢族,籍貫:福建三明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