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燕
摘 要: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媒體產業的滲透與發展,智能媒體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傳媒市場,依靠程序和算法運行的智能編輯對人工編輯的地位發起了挑戰,智能編輯以高效、精準等優勢代替了人工編輯的部分采編工作,然而,人工編輯的主觀能動性、共情能力、價值判斷、內容把關卻是智能編輯難以代替的,本文將從智媒時代智能編輯的特點出發,分析人工編輯的優勢,以期對未來人工編輯工作提供啟發。
關鍵詞:智能媒體;智能編輯;人工編輯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面臨著轉型,媒體也朝著智能化和算法化的方向演變,智能編輯的出現讓信息的獲取、編輯、發布更加高效精準,編輯們從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了,同時也意味著新聞編輯的專業價值在減弱,傳統編輯面臨著失業的壓力和經濟危機,“報紙消亡論”、“人類編輯將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等觀點一時間成為業界和學界熱議的話題,傳統編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職業焦慮。
一、智能媒體發展概況
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的元年”,這一年,人工智能投資創業熱潮興起,而其應用方面的投資更勝,在政府扶持、用戶期待、各方搶占技術紅利等樂觀態勢下,人工智能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鏈中的重要應用層和AI落地選擇之一的媒體行業也紛紛加入到媒體轉型中來,共同探索智能媒體領域。
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界實現了深度融合,給新聞界帶來的是整個內容生產流程的改變。如今傳媒內容的生產過程基本可以概括為先有一個固定的模塊和版面設計,再通過互聯網獲取大數據,進行數據篩選、分析、整合,然后加入語義分析與智力分析,通過增加其他信源的采訪內容豐富報道,最終進行精準的信息推送。
智能媒體在海量信息檢索、復雜數據整理、自動化編寫及可視化信息呈現等諸方面呈現出一定優勢,這種優勢在突發事件、體育、財經方面的報道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新聞事件發生后,智能編輯往往能夠快速地檢索出過去曾經發生的類似事件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并且在30秒的時間內快速整合篩選,最后客觀、高效的完成一篇報道的撰寫,最后迅速上傳到網絡平臺。
從最初的數據搜集、文獻查找到后來的智能編輯寫作、智能排版、AI新聞播報員,人工智能的技術在不斷進步,記者與編輯角色進一步被弱化,其部分功能被智能編輯技術所替代。然而,智能媒體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關于技術倫理的討論。智能編輯代替傳統編輯把關新聞內容,引發了用戶內容消費娛樂化、低俗化等問題,給網絡空間治理帶來困難。智能媒體時代的信息權利結構呈現出協同化、動態性的特征,該結構需要平衡用戶“個體性”與媒介“公共性”兩者的關系。因此,智能編輯仍然需要與人類編輯的合作來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二、智能媒體時代人工編輯的優勢
(一)高質量的內容產出是人工編輯的“核心競爭力”
智能化媒體沒有改變內容為王的現實,智能編輯寫作的可讀性較低,無法滿足讀者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而以高質量內容產出為生存之本的傳統紙媒曾經稱霸江湖,優秀的報紙在長期地積累、調整和發展過程中, 培養出了專業的采編隊伍,這是智能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智媒時代傳統編輯不會“死”,他們以新的形式重生,第一批在新媒體領域火起來的都是原先那些紙媒的編輯記者,他們本著做紙媒的精神去寫好每一篇文章,雖然不能保證每一篇都有極高的閱讀量,但卻能滿足分眾化和精英化讀者對高質量內容的追求,這是人類編輯的“核心競爭力”。
(二)發揮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深度挖掘新聞價值
大部分智能媒體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抓取其它網站上的公開內容或者在自家平臺上采集自媒體發布的內容,通過后臺的點擊率和瀏覽量來決定當天的熱點話題,并且推送給用戶,而這些內容大多偏娛樂化、大眾化,沒有經過人類編輯的把關整合,缺少新聞價值,甚至有些內容與人類的價值觀相違背。
相對于網絡上海量、粗糙的信息而言,有深度的、能夠引起人們思考的深度報道依然是部分讀者群的追求,利用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去深度掘新聞的價值,對新聞真相進行深度解讀,是新聞生產過程中智能編輯無法到達的理念高度。此外,新聞評論是人類特有的意識形態的體現,一篇好的新聞評論是編輯閱歷、知識積累沉淀的結晶,也是智能編輯在短時間內沒法通過算法模仿的。
(三)后真相時代讓人類的新聞把關、輿論引導更為重要
智能媒體時代,許多新聞平臺采用算法抓取頭條新聞的生產方式,預期用智能技術替代編輯角色成為新的“把關人”。而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社交平臺的匿名性使網絡上造謠的成本普遍偏低,假新聞層出不窮,并且其傳播速度和范圍甚至會遠遠超過真實新聞,智能編輯的算法在推行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紕漏,對于信息來源的甄別還不到位,讓造謠者有機可乘。此外,許多自媒體在網絡上發布信息時會為了博取眼球無視客觀事實,用斷言、猜測等表達方式煽動人們的情緒、強化偏見,造成輿論場的失衡,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傳播進入后真相時代。
在智能媒體時代專業的編輯工作者依然扮演著社會守望者的角色,智能編輯可以在新聞的采編方面代替人工編輯,卻無法代替人工編輯成為內容的“把關人”,優秀的內容從選題、生產到傳播需要多部門的協作,編輯工作者居于內容把關的主導地位,他們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技術”進行把關,尤其需要處理好客觀現實與信息再現之間的關系,引導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形成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正面輿論。
總之,智能編輯的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確實遠遠高于人類,而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共情能力、價值判斷、內容把關卻是智能編輯難以代替的。人類編輯與智能編輯不應該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博弈關系,而是一個協作共贏的伙伴關系:智能編輯將人類編輯從繁瑣枯燥的任務中解放出來,進而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內容“再創造”中;大數據分析幫助記者找到更多的熱點新聞,更好地策劃選題,協助記者做高質量的報道;智能編輯利用其背后大量的數據庫和云服務平臺“寫”出最客觀、全面、新穎的新聞,并且慢慢通過深度學習具有自己的風格和溫度、模式和調性。人工編輯與智能編輯的結合,將是未來新聞生產的主要形態。
參考文獻:
[1] 鐘書平;劉慶振;牛媛媛;陳疆猛.智能媒體語境中的信息囚徒、算法悖論及其突圍路徑[J] 教育傳媒研究.2019年第3期
[2] 閆 偉;李晶晶.智媒體視域下新聞編輯的職業焦慮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 2019年第 32卷第5期
[3] 劉蓓蓓.新媒體時代報紙編輯轉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4]楊柳.智能媒體時代編輯角色的消解與重構[J].中國編輯.總第1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