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啟超
(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0)
河湖具有承載水資源、支撐水生態、保障水安全、發展水經濟等重要功能。管理和保護好河湖,確保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是建設生態山東、美麗山東的重要內容、基礎保障和顯著標志。
山東省河湖分屬黃、淮、海三大流域及半島獨流入海水系,共有河流8228條,總長約6.74萬km,常年水面面積0.5km2以上湖泊11個,水面總面積1188km2。大、中、小型水庫6150座,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91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山東省河湖水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超標排放、侵占水域岸線,導致大批河流遠遠超出其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造成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河湖生態功能明顯下降。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山東省不斷加大河湖管理保護力度,全面實行河湖長制,河湖管理組織體系得到建立和完善;多次開展河湖清違清障專項行動,7萬余處違法事項得到清理整治;實行入河排污口規范管理,排污長效監管機制逐步建立;實施防洪減災工程建設,河湖管護工程體系得到有效夯實。但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地理氣候條件、河湖資源稟賦以及長期以來粗放管理方式的影響,山東省河湖管理保護仍面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沿河沿湖隨意傾倒垃圾現象屢禁不止,亂占河湖岸線等行為時有發生,農村地區河塘溝渠清淤、治污等整治任務較重。沿河沿湖地區農業種植、畜禽養殖、漁業養殖等活動頻繁,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內存在基本農田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污染物易隨排水或雨水進入河湖,導致水質惡化。工礦企業治污力度需進一步加大,部分企業治污責任未得到有效落實,仍然存在直排、偷排、超標準排污等行為。城鄉基礎設施不完善,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管網不配套、雨污混流等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雖然河湖長制已全面實行,但在河湖管護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各地、各行業“分而治之”的狀態。在工作協調上,河長制辦公室缺少對成員單位的有效制約,部署工作的推進力度不大。在管理意識上,有的部門甚至認為河湖管理保護、河湖長制主要是水利部門的工作,認識存在嚴重偏差。在工作協同上,河湖清違清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剿滅劣Ⅴ類水體、畜禽養殖整治、黑臭水體治理等專項行動均涉及河湖管理保護,但在具體實施中相關部門往往各自為政,未在河湖長制的框架體系內形成相互聯系、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山東省管理的河道水域岸線長度為13.5萬km,湖泊2個,水庫6150座,河湖數量多、管理范圍廣、難度大,管護任務異常繁重。雖然實行河湖長制以后,分級分段都落實了河湖長制,各級河湖長也按規定要求開展巡河,但巡河效果、發現和整治問題的力度還明顯不夠,而且由于各級河湖長主要是黨政領導,單純依靠河湖長巡視來滿足河湖日常管理工作需要還遠遠不夠。大部分河流和部分小型水庫均未落實專職的管護人員,管理維護經費未列入財政預算,經費來源渠道不穩定,許多河湖處于無人管、無錢管的尷尬狀態。
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劃定工作尚未完成,已完成劃界的河湖還存在劃界不規范、刻意回避難點問題等情況,進而對河湖違法問題界定、開展清理整治、有效維護河湖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一河(湖)一策”未得到系統實施,往往只是按照上級部門要求編制了整治方案,在具體工作開展時,仍是“從上”“從檢查”“從考核”,缺少開展系統整治、實事求是、因河施策的思路、目標和舉措。工作考核力度不夠大,雖然各地都將河湖管理保護列入工作考核,明確了考核標準,但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團和氣”的現象,動真碰硬的力度還不夠大,措施還不夠多、不夠嚴、不夠細。
河湖管理保護工作仍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進行推動,缺少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一些地方出現政府“一頭熱”的尷尬局面。參與渠道和參與模式主要依靠投訴舉報,參與方式單一,雖然有的地方設立了民間河湖長、社會監督員、護河隊等,對其進行了有益嘗試,但其參與決策、參與治理、參與管護、參與監督、參與宣傳的力度還遠遠不夠。公眾參與平臺單一,程序不規范,利益訴求傳遞途徑不順暢,造成社會公眾對河湖管護工作關心少、參與度低、積極性不高。
“一河一檔”“一湖一檔”等河湖基礎信息數據庫尚未全面建立,河湖信息的動態性、實時性、全面性有所欠缺。水質、水量監測體系不完備,部分河湖跨界斷面缺少水質監測設施,多部門監測數據實時共享體系尚未建立。河湖工程安全監測設施相對薄弱,經過常年運行,設施完好率低,并且安全監測技術手段落后,一些地區仍然采用原始的、靠經驗判斷的監測方法。河湖動態監控體系落后,大部分地區仍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發現河湖存在的問題,無人機巡查、遙感影像監測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應用還不廣泛,依靠大數據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不強。
a.加快推進河湖劃界工作進度。按照河湖管護的要求,在尊重歷史、考慮現實的基礎上,依據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因地制宜地做好劃界工作,能夠確權的同步確權,為開展河湖違法問題清理整治,維護良好水事秩序奠定基礎。
b.加快推進河湖水域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編制審批。明確岸線空間管控的內容和要求,推進河湖水域岸線等水利規劃與城鄉、國土、旅游等規劃的多規融合。
c.推進“一河(湖)一檔”建設。指導市、縣、鄉、村做好資料收集和現狀調查,全面掌握河湖基礎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d.堅持因河施策。針對本地河湖現狀和特點,進一步細化“一河(湖)一策”目標任務和整治措施,提高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實行系統整治、精準治水。
e.加強宣傳培訓。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人民群眾廣泛使用的新媒體工具,加大河湖管護宣傳力度,增強公眾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定期對各級河湖長、基層工作人員、河管員進行培訓,提高針對性和實用性,確保滿足管護工作需要。
嚴格執行各項監督檢查制度,在檢查方式上,合理運用聯合督導、暗訪、群眾舉報調查、專項督查等多種手段,在滿足頻次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檢查的質量和成效;在檢查內容上,不僅要包括上級部署事項的落實情況,而且要加大對“一河(湖)一策”落實、河湖違法事項整治、長效機制建立等情況的督查力度,對政策措施不細不實的予以糾正,確保河湖管護各項舉措能夠真正落實落地,不流于形式。健全評估考核機制,建立以河湖健康為主要目標,以水質、水域為主要指標的河湖管理考評機制,定期總結與考評,檢驗河湖管理實際成效,并將考核結果與政府年度目標考核掛鉤,對在河湖管理保護中不作為、慢作為以及嚴重破壞河湖的行為嚴肅追責,對工作推進效果顯著、河湖面貌改善明顯的予以政策和資金激勵,形成出真招、動真格、見實效的工作導向。
a.進一步細化落實管護責任。結合河湖長制實施,在全面落實各級河湖長及其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細化分工,建立河湖管理工作責任清單,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調有力的河湖管理責任體系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
b.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思路,開展河湖生態補償試點,建立交界斷面水生態補償制度,通過比較監測斷面水質變化情況,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獎勵或處罰,調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保護河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c.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廣泛發動群眾,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河湖管護,構建統防統治、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變“政府治水”為“全民治水”“全社會治水”。定期統計和公開水質、水域岸線利用和動態變化等情況,拓寬舉報監督通道,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a.健全完善管護機制。深入開展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機制,配足配齊管護人員,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能夠落到實處。
b.落實經費保障。要按照事權劃分,落實各級財政對河湖管護的經費保障,省財政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專項用于河管員的資金獎補。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引導撬動作用,用好融資擔保、建設專項基金等政策,通過公私合作(PPP)、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河湖管護。
c.強化信息化保障。完善河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將日常管理、預警監測、監督考核等工作納入信息化管理,逐步實現智慧管控,提高治水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強河湖監測,對重要河湖、敏感水域、邊界斷面增設自動監控監測站點,實行動態監控,為開展河湖管護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
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突出河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基礎保障作用,不斷鞏固和提高河湖防洪標準。實施水污染防治,以治水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大力開展工業、農業、城鄉生產生活等各類污染源治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負荷。實施河湖岸線清理整治,全面消除亂占亂建、亂倒亂排等違法事項,提高河湖水環境質量。消除城市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底泥污染,開展生態清淤,減少河湖內源污染負荷。實施水生態修復,推動跨流域、跨區域水系互連互通、互調互濟,努力修復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開展生態河湖創建,依據評價標準和創建辦法,選取一定比例河湖先期開展試點并逐步推開,為生態河湖建設提供典型樣板和成功經驗。
推行河湖長制是管好“盆”和“水”的重要手段。目前山東已全面建立河湖長制,要壓實責任,強化督導檢查,嚴格考核問責,全力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轉到“有實”,切實發揮這一河湖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