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進喜
與往年的火爆相比,現在很多農家樂生意非常冷清,“半年忙、半年閑”成為農家旅游的真實寫照。當前正處于淡季,又是產業逐漸恢復的時期,很多朋友都提到,農家樂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那么,接下來有哪些措施能讓鄉村游“活起來”?如何擺脫淡季影響?本文為大家分析一下。
春季,只要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花力氣,在日光溫室里種上了有“賣點”、有特點的農作物,就能吸引游客駐足采摘。對于游客而言,雖然此時的農莊采摘沒有夏秋季節那么熱鬧,但卻讓人感覺別有一番韻味。
作為北京最大的草莓采摘基地,昌平興壽鎮是冬春草莓采摘的主打地。當戶外北風呼嘯、滿眼蕭瑟的時候,游客置身于一個暖烘烘的溫室大棚之中,輕輕俯身便能摘到醇香無比的草莓,這種愜意實在難得。而近幾年昌平也推出 “愛上昌平,踏雪尋莓”主題旅游活動,讓冬春的昌平旅游一片火熱。
農業鮮明的季節性嚴重影響著休閑農業游,但正是由于季節性的特點,農業旅游可以根據不同時節的更迭交換,推出適合時宜的各種農業休閑娛樂活動,只有符合時節,才能讓游客得到最合時宜最舒服的享受,大家才會愿意來到這里游玩。
浙江湖州長興縣顧渚村在農事農活體驗上的安排,充分體現出了季節性。
春季:摘草莓、采茶、炒茶、挖筍、釣魚;
夏季:摘枇杷、摘桃、摘西瓜、摘葡萄、抓泥鰍;
秋季:摘橘子、敲白果、打板栗、裹粽子、摸螺螄;
冬季:打年糕、釀米酒、磨豆腐、燒烤、篝火。
這些農事農活深受城里游客的歡迎和喜愛。冬春時節,白天的顧渚村,院子里、活動室里、水庫大壩上,總有老人聊天。興致所至,還可以相約去河邊釣魚,愜意至極。
民俗文化資源是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資源,其非季節性特點明顯,主要依托底蘊深厚的傳統民俗農業文化開展休閑農業旅游活動,充分挖掘休閑農業旅游的民俗文化性將很好地解決季節性影響問題。
對民俗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可以拔高旅游層次,豐富旅游內涵。各族民間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同時,抗戰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特色也熠熠生輝,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這些民俗文化資源是不分季節的,所以可以在不同的季節吸引游客來游玩。
休閑農業要想 “淡季不淡”,其根本還是在于過硬的服務質量。
首先。可以開通和完善重點休閑農業區的旅游交通專線車,使游客能夠便捷地出行。
其次,提高休閑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休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旅游知識、服務規范、本地民俗文化及環保知識的培訓,使休閑旅游邁入規范化軌道,從機制上促進休閑旅游的健康發展,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休閑旅游環境。
最后,盡可能地展現出中國舊時農村的縮影,例如,傳統的蓑衣、石磨、紡車、水車、酒缸等,這些物件能夠吸引游客興趣,可以在物件上詳細介紹其歷史沿革、用途、現狀,也可以讓游客親自上陣、親自體驗,享受參與休閑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