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鄉(xiāng)下演戲,往往先由鄉(xiāng)紳們出錢,包下戲班子在祠堂廟宇中演出,然后他們再向群眾賣票賺錢,群眾憑票進場看戲。戲場當然只開一扇邊門,由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把門收票。無人進場時,壯漢雙腿跨在門檻上,雙手挺在門框上,以防無票的溜進戲場。農(nóng)村的孩子很想看戲,但又無錢買戲票。有的孩子便瞅空邊向守門壯漢哀求,邊察言觀色,掌握“火候”,伺機輕輕托起壯漢胳膊說:“叔叔,請您把胳膊抬高一點吧!”于是孩子便趁勢從壯漢胳肢窩下鉆進去看戲了。后來,文人便把“請?zhí)Ц吒觳病毖呕癁椤案咛зF手”,意思就是請人“開恩”,推而廣之,便應用于各種場合的求情。
人們歷來喜歡把老師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稱作“桃李”,關于這個說法還有一段故事。春秋時,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yǎng)和保舉過不少的人,后來因為得罪了魏文侯,便獨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子質遇見一個叫子簡的人,就向他發(fā)牢騷,埋怨自己培養(yǎng)的人不肯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簡笑著說:“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子,秋天長出來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象,然后再培養(yǎng)。” 后來,人們就把培養(yǎng)人才稱作“樹人”,把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稱為“桃李”。
史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劉安”。當年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無意中竟煉出了“白如純玉,細若凝脂”的豆腐。西漢初年豆腐問世后,很快成為老百姓非常喜歡的小吃,坊間也出現(xiàn)了無數(shù)豆腐快餐店。當時,長安街上有個夫妻合開的豆腐小店,老板娘很漂亮,人稱“豆腐西施”。為招攬顧客,“豆腐西施”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引得周圍男人老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醋海翻波的老婆們不滿意了,經(jīng)常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來訓斥丈夫。后來,“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