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源匱乏,食品自給率在世界上處于較低水平,但每年浪費的食物卻驚人。日本政府多年來一直向社會呼吁減少食物浪費,社會各界也不斷努力,在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長期摸索中找到一些“妙招”。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和環境省估算,日本每年產生大約2759 萬噸食品廢棄物。除去可以作為飼料再利用的部分,可以食用卻被扔掉的食品約643 萬噸,相當于人均每年浪費約51公斤。
這些被浪費的食品中,超過一半來自相關企業,主要包括不合規格、退貨、沒賣掉而剩下、餐廳里客人沒吃完的食物等;其他主要來自家庭的剩菜剩飯、未食用就直接丟棄的食物,以及烹飪過程中過度剔除而浪費的食物。
近年來,在遏制食物浪費方面,智能手機被發現“堪當大任”。2018年,一款名叫“TABETE”(中文意為“吃掉吧”)的APP 在東京、大阪等地上線,旨在利用數字技術,“拯救”可能會被浪費的食物。據悉,目前這一應用程序已在500 多家商店得到應用,注冊會員20 多萬人。
免費下載并登錄,就可以成為會員。店家可通過這一應用程序發布需要“被拯救”的食物圖片和價格等信息,而消費者則可以搜索附近相關店家和食品,一旦發現合適的東西,便可在線下單付款,然后再按約定時間到店里取貨。這些食品一般都打折出售,價格頗具吸引力。
由于TABETE 已有一定影響,日本一些地方的行政機關也主動合作,利用這一平臺來推動減少食物浪費。他們動員當地的店家加盟成為TABETE 會員,展示自己可能會浪費掉的食材,同時呼吁民眾來“拯救”。
今年3 月,受新冠疫情影響,靜岡縣濱松市民眾減少外出就餐,當地很多酒店飯館的預約被取消,餐廳備下的大量食材眼看就要浪費,相關機構就通過TABETE在線呼吁大家購買。
食品浪費問題十分復雜,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最終消費環節都有可能造成大量浪費。如果說TABETE 瞄準的是銷售環節的浪費,非營利機構日本浪費食品中心則試圖遏制因食品保質期問題造成的浪費。
在日本商店購買的食品,包裝袋或容器上通常會標明“消費期限”或“賞味期限”。根據日本官方說明,“消費期限”指的是食品能夠安全食用的期限,而“賞味期限”則是食品保持新鮮口感的最佳時間。簡單來說,過了“賞味期限”食品就沒那么好吃了,但是還可以安全食用。很多人不會區分,也導致了不必要的浪費。
針對大量并沒有安全問題的食品遭到丟棄的現象,日本浪費食品中心通過收購或接受捐贈,將這些食品收集起來,再利用其運營的連鎖店ecoeat 低價銷售,或用于援助福利設施、慈善機構和生活困難者,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幫助有需要的人。
一名日本網友留言說:“我經常去ecoeat 購物,商品種類非常多,而且超級便宜……他們為杜絕食品浪費而作貢獻的理念也超級棒。在這里買東西,我覺得自己對(保護)環境也有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