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蘇維埃國家衛國戰爭的勝利,使得國家需要穩定的國際條件來維持自身的發展,因此蘇聯開始了積極的發展國民經濟以及對外交流的政策。而美國經歷了20年代的繁榮之后所遭遇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當局不得不拋棄抵制蘇聯的傳統敵視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國政府開始嘗試著從對立走向和諧發展,在這過程中美國的社會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美國的工商業代表、政黨代表以及工人和農民協會紛紛為了自身和國家發展,希望美蘇消除對立的狀態并發展兩國貿易,這樣不僅有利于美蘇兩國的社會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且對穩定遠東局勢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美蘇建交,社會團體,社會輿論
1933年美蘇建交除了經濟和政治等主導因素之外,社會團體、政黨代表以及輿論因素的推動也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20年代美國對蘇聯采取的消極抵制的措施不僅沒有遏制蘇聯發展,而且伴隨著20年代末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的社會矛盾加深,不利于美國國民經濟的恢復,使美國的工農業生產受到了重創。工人階級、農業生產者以及輿論團體紛紛主張對蘇聯實行關系正?;绹墓ど讨髁x團體以及部分政黨人士意識到美蘇建交能使美國從經濟危機的重創中恢復,促使美國的社會穩定,進一步利于遠東局勢的和平發展。本文從20年代的國際背景出發,探析除經濟政治因素之外,美國的社會以及輿論因素在美蘇建交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建交后對兩國社會經濟以及人民起到的積極影響。
一、美蘇建交的歷史背景
伴隨著一戰和國內戰爭的結束,新生的國家迫切的需要大量資金及生產資料來進行國家建設,但是當時國家正處于不樂觀的經濟形勢,面臨協約國持續性的經濟封鎖和各種壓力。當時的蘇俄領導人希望能夠同美國建立經濟方面的聯系來穩定國內的經濟發展,并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系,而經濟危機時期對美國的沖擊,也使美國政府希望能夠通過和蘇聯緩和關系來緩解國內的經濟困難。
(一)戰后蘇俄發展經濟的需要
伴隨著成功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者并結束了國內戰爭,國內迫切的需要恢復和各國正常的商品貿易以及維持國內居民正常生活的必要生產材料?!氨M管協約國取消了對蘇維埃俄國經濟方面的封鎖,但是協約國的政府政策并不會伴隨著同蘇維埃俄國的貿易恢復而結束?!盵1]協約國政府普遍認為盡管蘇維埃俄國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以及國內的叛亂,但是政府和人民受到了嚴重的戰爭破壞,迫切的需要輸入基本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這樣勢必會向各國提出求助。“那么他們就有理由強迫蘇維埃國家在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等方方面面做出各種屈服”。[2]
盡管美國并沒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參與戰爭,但是卻在戰爭之中攝取了巨大的利益,美國資產階級利用交戰各國迫切的物資需求以及相對安全的地理環境位置。在這一場戰爭中獲得了數千億的美元?!?914到1919年,美國公司所獲得的純利潤為296億美元?!盵3]一直到1920年,美國所控制的煤炭采集,生鐵制造業、汽車制造業以及美國遠洋商船的生產都有突破性的進展,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僅美國公司所獲得的利潤呈爆發式增長,美國的進出口額以及美國國民收入也呈直線增長?!懊绹某隹陬~和國民收入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美國的出口額從1914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了1920年的82億美元,美國的國民平均收入從1914年的331美元增長到1920年的720億美元,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增長了數倍?!盵4]
同時,蘇維埃政府迫切的建設國家經濟的需要以及人民生產生活的需求,同美國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產生了劇烈的對比。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列寧也提出和美國建立經濟聯系的初步想法。1920年,蘇維埃政府在給美國政府的電報中表示,美蘇兩國國家關系的改善會給雙方人民以及政府帶來很大的好處?!跋M绹约捌渌麌夷軌蜻_成經濟協議,并能夠在進一步平等的基礎上奉行和平的對外政策,與資本主義國家保持一個良好友善的關系。”[5]
(二)經濟危機時期美蘇經濟發展情況
美國經濟的高度繁榮發展給予美國一種錯覺,認為國家的經濟狀況是穩定的,并且無需向蘇維埃國家保持良好的經濟合作聯系。當時美國盛行的認為資本主義永不衰退的過于理想的看法,也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評估。相比在美國1929年經濟的高度繁榮。美國的對外貿易額從1929年相比,出口額減少了將近70%,進口額減少了70%。由此可見,美國此次的經濟危機影響范圍之遠,不僅對美國的支柱型產業,如農業、工業以及進出口商品貿易產生了劇烈的沖擊。而且無數工廠的倒閉,間接地影響了美國的失業人數,使美國社會的失業人數數量空前的增加。商場的倒閉以及失業人群的巨幅增加,加劇了美國社會矛盾,也進一步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恐慌。
在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陷入經濟危機的泥潭時期,蘇維埃國家卻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而且利用了這個絕佳的機會,在工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國內的重工業以及軍事實力。蘇聯國內的工業總產量以及生產指數呈直線增長,煤石油、電力器材、機械制造業和重金屬加工業的產量上也在逐年上升。國產設備逐漸取代了由外國引進的機器制造設備,并不斷交流機械制造業的生產經驗。出于對蘇聯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實力的增強,不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逐漸的接受以及認可蘇聯的國際地位,希望通過和蘇聯緩和矛盾,擴大市場來克服當前資本主義國家現有的經濟困難。而且在經濟危機時期,蘇聯依然積極的擴大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聯系。蘇聯在經濟危機期間與許多國家簽訂了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和一系列的舉措,不僅使蘇聯的國際威信得到了增長,而且也使資產階級政府不得不承認蘇聯在這一段時間在經濟、政治以及外交上取得的成績。
二、美國社會爭取美蘇關系正?;?/p>
在羅斯福就任總統之后,美國的人民希望建立和蘇聯的外交關系的各種活動,推動了美國政府政策的改變,也加速了前期美國不承認蘇聯政策的破產,使美蘇關系加速向有利的方向進行。美國的工商業團體、部分政黨代表以及許多社會媒體都十分積極的參與了同蘇聯關系正?;倪\動。希望爭取給予對蘇貿易的機會增強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聯系,同時提供兩國人民彼此合作的途徑。
(一)美國工商業團體的推動
隨著越來越多的德、英、法國人對其內部的經濟考察,建立蘇美貿易關系的組織也在1919年在美國建立。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各大公司也已經恢復了美國的商會活動,并且成立了蘇美兩國的貿易機構,同時屬于美國的勞務組織、工人協會以及教育聯盟等都主張承認蘇維埃國家。
1927年一個美國工人代表團也提出了同蘇聯建立正常關系的要求,并且闡述了蘇維埃國家建國以來的經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也希望美國政府能夠采取行動,加大恢復和蘇聯的經濟貿易發展,這樣不僅有利于美國的商業和工會發展,也會對兩國人民的和諧交往起到帶頭作用。但是1929年的美國政府卻奉行之前的不承認蘇聯的態度。美國政府的政策使工商業團體對經營美蘇之間的貿易備受打擊,而且美國當局也頻頻阻止蘇聯的部分技術人員和希望同美國簽訂貿易合同的人員入境,這樣的政策不僅打擊了兩國開始經貿合作的積極性,不利于當時美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但是蘇聯在重工業建設中取得的成就以及蘇聯產量的擴大,使得對外進口的機器和設備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并且在機器制造業、農業以及工業方面,同發達國家的聯系增強。介于蘇聯在經濟發展中取得的成果,使蘇聯對美國的貿易意向不斷擴大,同時和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簽訂的許多貿易合同,也使美國的政界和工商業界人士主張蘇美關系正?;年嚨卦鰪?,希望美國政府能夠拋棄以前敵視和不承認蘇聯的政策,恢復和蘇聯的經濟貿易聯系。許多工商界人士為了發展兩國貿易,主張承認蘇聯,其中包括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美國阿特拉斯制造公司以及坎博爾農業公司等紛紛表示希望能夠發展美蘇貿易。美國社會的工人團體在1930年訪問蘇聯,并對蘇聯的經濟成就表示贊揚,希望能夠恢復兩國之間的正常關系。
(二)美國政黨代表對改善兩國關系的期待
隨著蘇聯的經濟和政治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不僅讓周圍的不少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的能力產生認可,而且美國企圖經濟封鎖蘇聯的計劃遭到失敗,恰逢經濟危機對美國政治經濟上的巨大沖擊,使得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貿易額銳減。
出于一戰后必須要穩固美國在歐洲以及東亞的政治地位,以及維持一定的軍事力量解決歐洲的戰后問題、戰債問題,最重要的是恢復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沖擊和損失。許多美國的政黨人士以及參議員、眾議員紛紛提出要承認蘇聯的要求,美國主張承認蘇維埃國家的參議員波拉在1932年的會議發言中表示。“如果繼續執行不承認蘇聯的政策,各項國際問題將難以解決。”[6]代表薩巴斯認為,目前蘇聯政府的穩定狀態以及同眾多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國家關系,并在20年代同許多國家的公司和專家簽訂了許多技術援助合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改善了國家的國民經濟面貌,這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外來經濟援助條件下進行巨大建設的國家來說,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現在蘇聯正在和其他國家的政府以及人民經營著很多有利于國家發展的經濟貿易,蘇聯政府也不止一次的表示愿意同美國建立友好的關系,但由于美蘇關系目前的狀況,美國目前也無法發展美蘇雙邊貿易。要求承認蘇聯的還有擔任威爾遜政府財政部長、國會議員以及其他到過蘇聯的美國人,他們紛紛表示希望能夠承認蘇維埃國家,并且盡力發展美蘇貿易以及提供貸款進行銀行援助等。
(三)社會輿論
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一直實行不承認蘇聯的政策,美國的部分反動勢力想要恢復對蘇聯的經濟封鎖。這樣的做法不僅使美國對蘇聯的出口額大幅暴跌,使蘇聯的美國進口額由1929年的20%降低到1933年的4%。由于早期美國政府對蘇聯采取的部分敵對政策,成為了美蘇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在美國商務日報的評論中認為美國抵制蘇聯的做法,不僅不能起到抑制蘇聯的作用,反而加劇了美國社會矛盾的爆發。在更大程度上由于部分蘇聯的訂單的轉移,使得美國遭受了比蘇聯更大的經濟損失。
“美國社會各界對蘇聯的態度,在輿論界得到了廣泛的反應”[7]從金融危機開始后,美國報刊上記載反蘇文章的數量明顯減少,還出現了許多給予蘇聯積極評價的言論,美國標準統計通訊社發表了一篇通報,通報指出蘇聯的貿易對美國是有利的,在1932年遠東局勢處于危機復雜的情況下,美國對遠東政策搖擺不定時加強和蘇聯的聯系,有利于阻止日本的進一步侵略行動。美國斯克利普斯霍華德的一家報紙上刊載的一篇文章上說,反對不承認蘇聯的政策,同時強調如果美國承認了蘇聯并建立良好的聯系,很大程度上會制止日本對中國的侵略。1932年,美國新共和雜志認為,為了美國的利益必須堅決抵制這種對蘇聯經濟上的制裁措施,而且該雜志認為,給予蘇聯貸款是完全明智和正常的行為。
除美國輿論報道之外,許多美國勞工聯合會的工會,比如海員工會、紡織工人工會、汽車工作工會等都爭取建立同蘇聯的友好關系和支持蘇聯的和平政策,并認為應該恢復美蘇之間的正常關系。農民全國代表會議還在1932年認為要像其他國家那樣承認蘇聯給予美國和蘇聯同樣貿易均等的機會,而且美蘇之間的貿易恢復必將有利于兩國農民以及農業行業的發展。對于美國的農業行業來說,蘇聯是一個重要的購買國,在農業需要的電力設備、汽車挖掘機、馬拉犁車以及機引犁車上蘇聯的購買力一直占有重大比重。在牽引機方面,在1929年到1931年短短的兩年時間,蘇聯在美國的出口額中所占百分比由5.9%增長到30.9%。
除了工人和農民協會,還有許多的大學以及科學文化工作者參與到同蘇聯關系正?;倪\動。“1933年,美國800名教授向羅斯福提出倡議,希望能夠承認蘇聯?!背酥猓€有許多學生工程師、教育工作者在給總統的倡議書中也提出同樣的要求。他們希望美國政府注意,蘇聯的巨大工業和經濟成就,以及希望能夠通過美蘇雙方的共同努力,消除威脅和平的危險。
三、歷史意義
美蘇建交是當時具有國際意義的重大事件,為兩個國家真正友好關系,以及進一步和平合作奠定了基礎。美蘇建交不僅會給兩國的國家帶來經濟利益,為兩國的國家貿易提供廣闊而且堅實的基礎,而且也會給人類的文化進步事業帶來巨大的好處。蘇美科學文化聯系的發展,使美國人民了解了蘇聯生活各方面,加強了蘇美之間的文化聯系,而且更進一步地使美國人民了解了蘇聯的真實情況和其他成就,這對長期處于對蘇聯認識模糊的美國群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發展,對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人士對蘇聯形象的改觀起到了促進作用。
(一)有利于兩國的經濟恢復和發展
1933年美國和蘇聯進行雙邊談話之后達成了協議,李維諾夫和羅斯福交換了許多對于雙方有許多建設性意見的信件,1933年美蘇談判過后,李維諾夫和羅斯福表示這將對美蘇的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美蘇的建交也證實了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爭論,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關系上是可以加以解決。
蘇美外交關系的建立,從側面證明蘇聯這一階段實行的政治和經濟政策的正確性。1933年蘇聯發表聲明表示蘇聯人民會以滿意的心情和對美國人民友好的感情來迎接關系恢復正常。在1933年蘇聯大使尤勒涅夫探望美國駐日大使格魯時表示,對于美蘇建交他抱有很大的期待,這不僅有利于兩國的經濟文化建設,而且對兩國的外交經驗交流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美蘇的建交對蘇聯的經濟恢復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而且在未來的市場上也提供了美蘇之間經濟聯系的巨大前景。蘇聯的市場不僅能夠緩解美國過剩產品的壓力,還可以促進美國工業的恢復以及緩解美國失業人口。1933年到1935年,蘇聯從美國的進口額增長了將近8%。1937年,華盛頓郵報評論表示發展美蘇貿易無論是對蘇聯還是對美國都非常重要,兩國政府都需要積極鼓勵。“美蘇建交,無論是對于蘇聯還是美國,都對經濟發展乃至于戰略安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盵8]
(二)推動文化建設
美蘇恢復關系正常化,不僅有利于美蘇貿易的促進,而且對科學文化建設產生了推動作用。在這個時期,美蘇雙邊組織科學家進行兩國互相的訪問,進行科學聯席會議共同了解科學工作的進展。大量的活動不僅吸引了社會活動家以及學者在美國做出相關的報告以及演講,還有許多文學作品和電影傳入美國“比如蘇聯的知名影片的放映。” 而且在美國還舉辦了許多有利于人民精神面貌提升的蘇聯社會文化博覽會,比如考古學展覽會、對外文化協會蘇聯繪畫展以及蘇聯國民教育展覽會等,都有助于加強蘇美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聯系,了解雙方的精神文化建設以及教育水平。美國與蘇聯在社會文化方面的交流,利于加強兩國的文化聯系,推動了兩國經濟向好發展?!霸?0世紀30年代,美蘇關系正?;?,美國社會上的許多工商界人士、知識分子以及政黨人士,還有眾多的美國民眾對蘇聯的態度日益的改善。不僅促進了兩國關系,而且也標志了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9]
參考文獻:
[1]克柳契尼科夫.現代國際政治中的條約照會和宣言[M].莫斯科: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出版社,1929.01
[2]瓦里科夫.蘇聯和美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93
[3]克洛德.美帝國主義往哪里去[M].莫斯科:蘇聯外國書籍出版社,1951.41
[4]瓦里科夫.蘇聯和美國他們的政治和經濟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97
[5]楊玉圣.1933年美蘇建交的原因[J]山東師大學報,1986(03)[6]福斯特.三個國際的歷史[M].北京:三聯書店,1961.417[7]沈莉華.試析美蘇建交的歷史背景及原因[J].史學集刊2008.(01)
[8]陳翔.1933年美蘇建交的根源及影響[J].濟寧學院學報2015.(04)
[9]王文慶.論羅斯福政府同蘇聯建交的背景、動因和意義[J]外交學院學報1993.(03)
(作者簡介:楊雅婷,碩士研究生,從事世界近現代史問題研究。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