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穎慧 田建鑫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道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離不開法治人才的培養。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法治人才的后備力量,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成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關鍵所在。本文針對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的現狀,在道路自信的視角下提出了新時代的大學生如何構建法治教育體系。
關鍵詞:道路自信,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體系
一、道路自信視角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堅定道路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我們攻艱克難和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做到全社會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離不開法治人才的培養。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者,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成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關鍵所在。
二、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體系的現狀
大學生作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其法治教育狀況和觀念水平直接影響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建設進程。目前全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法學專業,該專業學生系統地接受了法學專業的學習,其法治素養比較好。然而,法律專業的學生占整個大學生群體的比例相對較少,法治素養水平較高的大學生仍是少數。因此,提高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治素養任重而道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法治思想薄弱嚴重制約著法治教育的發展
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文化中,國家公權力一直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古代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個體農民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過于弱小,只有形成一個緊密的集體組織才能在頻繁的天災面前一起渡過難關。因此,集體主義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備受推崇,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國家公權力的極度強大,個人權利長久地被忽視。
在中國最廣大的農村地區,數千年來禮制道德所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法律在廣大鄉村地區所發揮的作用,農村的農民之間發生了糾紛往往都是由當地的鄉賢三老調解解決,適用的往往也是村規鄉約,甚至是宗族內部的家法,鮮有訴至官府的情形。這些傳統文化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最終導致大學生對權力的崇拜,輕視法律。
2. 法治教育缺乏整體規劃和準確定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法治教育一直缺乏科學整體規劃和準確的定位。雖然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后,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卻并未看到其重要性的體現。高校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缺少足夠的重視與引導,教師和學生對于自己在法治教育過程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充滿迷茫。法治教育實踐中,照本宣科,走形式、走過場的現象屢見不鮮,法治教育的內容缺少針對性,法治教育的手段缺乏多樣性。
3.課程設置不盡科學合理
目前,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接受法治教育,從目前開設的情況來看,至少有以下三個短板:
一是,這門課程學時少,內容多,要在極度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各個部門法的條文及內涵是幾乎不可能的,其結果就是許多內容往往只能讓學生囫圇吞棗。
二是,這門課通常是在大一時開設,新生常常會因為軍訓等各種原因導致耽誤很多課時,而法律部分的內容安排在該門課程的最后一章,教師們講到這一章時,發現課時不夠了,只好對該部分內容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根本無法系統地進行講述。
三是,師資力量的缺乏,講授這門課程的老師大都是政治學、哲學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老師,具有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比較少,而要想把法律知識講透,沒有專業的法律背景是無法完成的。
4.大學生法治意識薄弱
雖然所有的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都開設了法律基礎知識的內容,但大部分大學生在遇到了問題時,尤其是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很多人還是不知道也不習慣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后,很多同學根本不知所措,也不會想到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一些同學覺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不用法律來維權。還有一些同學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根本不愿意用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毫無原則,一不小心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幾年頻發的大學生惡性的犯罪事件正說明了這一點。無論是遇到事情不知道用法律來解決,還是不愿意用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都是法治意識薄弱的表現。
三、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體系的構建
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體系關鍵在于法治理念的培養、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的培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體系。
(一)形成“依法治校”的法治格局
對于高校管理制度而言,應當樹立“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格局。首先,涉及學生的各項管理均應當出臺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在為其服務和管理過程中均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其次,學生在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和對學生進行管理過程中,一定會與各種行政管理人員打交道,這就要求學校的行政人員必須依規辦事,嚴格執行學校的相關規章管理制度。再次,對大學生處罰時,應當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及時告知學生相應的救濟途徑,讓學生感受到法治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自覺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思維習慣。
(二)改革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課堂。
如前所述,目前我們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接受法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發揮好該門課程現有的作用。首先在課時上保證這門課程的四分之一的課時標準。
其次,通過專題化教學的方式,要求具有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擔任該門課程法律部分內容的教學。再次,重視該門課程的實踐部分,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基本的法律知識的應用,并激發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三)提升教職工的法治素養
當前,各高校均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法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對于承擔著法治教育任務的工作者們就要求更高。這些工作者們不僅僅包括一線教師,還包括了輔導員和其他一線的負責學生工作的行政人員,而這些人員往往是跟學生接觸的一線人員,要加強全體教職工的師德師風建設,在對員工進行考核時,將法治意識融入考核體系中,并對全體教職工加強法治素養的培訓,重視教育者法治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依法治國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構建》鄧映婕 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6年
[2]《自媒體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趙凱 西南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5年
[3]陳大文:《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發展——“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回眸》,載《思想理論教育》2010年第11期
[4]熊偉《邁向現代性的大學生法治教育》《江蘇高校 》2009年第五期[5]李林:《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宏大系統工程》,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第6期
[6]教育部: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2003年7月17日課題:利用紅色優勢資源提升大學生道路自信機制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SZZX1910
(作者簡介:簡穎慧,新余學院講師,思政研究方向;田建鑫,新余學院講師,校地合作中心副主任,新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