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內部參考

2020-01-05 04:21:35
礦山安全信息 2020年43期

2020.12.17

《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20)》即將發布

雖然近年來我國礦產資源采選難度持續增加,但資源利用效率依然處于較高水平。據即將發布的《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隨著我國采選技術水平的提升,我國地采鐵礦平均采出品位、多數有色金屬開采回采率及選礦回收率均有所提升,特別是有色金屬選礦回收達到了較高水平。

“十三五”期間,國家發布法律法規,積極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的資源觀,調整資源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征收辦法,推動采選冶技術進步,規范礦產資源開發行為,并適時引入第三方機構評價制度,鼓勵礦山對共伴生礦、低品位礦和尾礦等固廢的綜合利用。礦山企業按照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應用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使礦山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采選技術水平提高明顯,尾礦利用和再生金屬利用量快速增長。

《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礦山數量繼續保持下降態勢,礦山數從2016年的77558個減少至2019 年的53589 個,同比下降30.9%,年均下降13.1%;同期,年產礦石量不減反增,從76.01 億t 增加至92.94 億t,同比增長22.3%,年均增長6.9%。先進技術及設備的推廣應用把我國礦山開采水平提高到新高度。2011-2019年,大規模高強度開采使得鐵礦采出品位下降明顯,地采品位從36.2%下降至31.6%,露采品位下降了2.0個百分點,鐵礦入選品位雖逐年下降,但選礦回收率仍維持在75%~85%的較高水平,尾礦品位在10%左右的水平。2018 年,銅礦地采回采率超過86%左右,露采回采率超過98%;鉛鋅、錫、銻、鎢等地采回采率均接近或超過91%,有的超過94%,部分礦種露采回采率約95%。有色金屬礦選礦水平穩步提升,選礦科技水平及裝備穩步提升也使得多數礦種尾礦品位有所下降,選礦回收達到了較高水平。同時,尾礦排放量呈下降趨勢,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2018年,全國綜合利用尾礦總量約為3.35 億t,綜合利用率約為27.7%,比2017 年提高5.6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十三五”期間,多數礦產品價格在低位徘徊,影響了礦山企業綜合利用的積極性。2019 年,銅礦、鋅礦和磷礦等大宗礦產的綜合利用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回升明顯。金礦的綜合利用產值占比呈回收態勢,雖與2011 年水平有一定差距,也遠低于2009 年的峰值,但明顯好于2015 年的水平。鐵礦和鉛礦綜合利用產值占比較2015 年均有下降,也低于2009 年或2011 年的峰值。鋁土礦的綜合利用產值占比下降最明顯,處歷史低位,急需國家產業政策扶持。從噸礦綜合利用產值看,鉛礦的最高,其次是鋅礦、煤炭、鎢礦等,處于低位的是鐵礦和磷礦。“十三五”期間,鎢礦和銅礦的平均噸礦綜合利用產值明顯高于“十二五”期間平均值,鉛礦和煤炭的平均噸礦綜合利用產值明顯低于“十二五”期間平均值。

《報告》認為,我國重要礦種開發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采收率高位平穩,氣層氣采收率逐年小幅下降;煤炭回采率總體達標,入選率超過70%,綜合利用產值增長三成;鐵礦回采率維持高位,全國鐵礦平均選礦回收率降低到75.8%;主要有色金屬礦種采選指標穩中有升,綜合利用產值波動明顯;金礦采選回收率均穩定90%以上,尾礦利用率回升至37%;非金屬采選指標基本保持穩定,綜合利用產值波動較大。其中,鐵礦隨著一大批采選關鍵技術的突破,選礦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尤其是貧赤鐵礦、褐鐵礦、菱鐵礦等復雜難處理鐵礦選礦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部分復雜難處理鐵礦得到了有效利用;金礦隨著采選工藝的提升,典型礦山開采回采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選礦回收率和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一致,選礦氰化、選礦氧化氰化兩種聯合工藝回收率高于全國平均選冶水平,選礦、選礦氰化、重選堆浸三類工藝更有利于實現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煤炭行業典型礦山煤矸石綜合利用成效明顯,煤系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

《報告》建議,“十四五”時期,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適應新時代要求,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開公示為基礎,以礦產資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為目標,健全礦產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管理制度,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指標體系和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力爭用5 年左右的時間,基本構建形成“調查監測數字化、梯級利用標準化、技術推廣常態化、監管服務信息化、配套政策系統化”的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新格局,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為加快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要落實節約集約戰略,推進礦產資源規模化開采;以資源綜合效益為核心,整體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立部門內外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激勵約束政策合力;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和平臺,推進智能礦山建設;推進政府執政效能建設,健全資源保護利用監督管理。

《報告》由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組織編寫,并面向社會公開出版發行,自2004 年至今已連續編寫發行了7 期。《報告》面上重點研判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總體情況,梳理全國范圍綜合利用有關的政策法規、技術裝備、標準規范等方面的重大行動和工作進展;點上主要是選取不同的礦種,深入研究行業發展趨勢、資源特點、供需格局、綜合利用水平及制約因素等,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主要目的是為了分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總結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重大行動,形成政策合力,讓全社會了解相關政策、標準規范、專項示范等最新進展,引導礦山企業節約與高效利用有限的礦產資源。

(來源:中國礦業報)

低品質煤提質利用提上日程

“新建、改擴建煤礦應配套煤炭洗選設施,有效提高煤炭產品質量,強化洗選過程污染治理。”日前,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再次為煤炭清潔利用“加碼”,強調洗選設施應是新建、改擴建煤礦的“標配”。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將利好低品質煤提質利用,降低運煤過程中不必要的能耗和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資源稟賦條件差,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高含灰、高含硫、高含水的低品質煤。在清潔高效的高要求、高標準下,低品質煤該如何尋求“出路”?

◆低品質煤占四成

中國礦業大學國家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桂夏輝表示,早在2011 年,劉炯天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低品質煤大規模提質利用的基礎研究”國家973 計劃項目團隊便對低品質煤賦予了最早定義。低品質煤是指礦物、硫、水等雜質含量高的煤炭或煤炭分選產品,無論它是什么樣的煤階與煤種,都因其高含雜而難利用或無法應用。這種低品質煤的資源量,占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的近40%。低品質煤由于無法直接利用或得不到合理利用,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若達不到燃燒與轉化的利用條件,又會造成燃燒利用效率低、污染嚴重等后果。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低品質煤進行大規模提質利用,不僅對能源持續供給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也是促進煤炭工業轉型升級和向燃料、原料并舉轉變的重要途徑。

據介紹,現階段我國東中部地區煤炭產量基本維持穩定,西部地區產能持續增長。其中,東部許多煉焦煤產地煤炭呈高灰化;西部煤炭主要為低變質煤,開發利用難度大;西北地區以低變質煙煤為主;內蒙古自治區東中部、東北部分地區和云南以褐煤為主。“我國煤炭呈現西部煤炭低階化、焦肥煤等中高階煤炭高灰化的特點。”桂夏輝說。

另外,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煤炭年運輸量超20億t,平均運距在600km 以上,占到鐵路運力一半以上。由于低品質煤的主要特點是水分、灰分等含量比較大,如果不經洗選加工和提質而直接運輸,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無效能耗。

上述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人士表示,這部分比例有的甚至高達60%,增加運輸成本的同時還造成環境污染。桂夏輝進一步指出,通過煤炭加工可至少排除20%雜質,節約運力20%以上。由于我國煤炭生產與消費逆向分布,有必要通過煤炭洗選加工實現有效運輸。

◆難以大規模加工利用

洗選加工是煤炭清潔利用的基礎和前提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據了解,每分選1億t煤,可脫除黃鐵礦硫150 萬t,成本遠低于煙氣脫硫;同時可脫除20%~30%的礦物質,減少2000~3000 萬t 運力,此外,燃用分選精煤還可節約煤炭10%~15%。桂夏輝介紹,目前提升煤炭品質實現潔凈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分離加工,把高含灰、硫、水等雜質的煤炭變成潔凈化的燃料或原料;另一種是通過配煤、成型、制漿等調質加工手段,改變煤炭產品的形態與性質。

“低品質煤熱值低,有必要通過提質利用,提高煤炭單位質量的有效能源利用率。”上述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人士指出。針對低品質煤的加工和潔凈,目前主要方式包括濕法選煤和干法選煤。具體的技術有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技術、高精度重介精選技術及裝備、低品質煤浮選提質界面調控與流動強化技術、模塊式高效干法分選技術、高性能大型振動篩分技術、TDS智能干選技術等。

桂夏輝認為,通過國家973計劃項目“低品質煤大規模提質利用的基礎研究”的研究,揭示了低品質煤中礦物、硫、水等雜質的賦存狀態和體相結構,初步建立了低品質煤提質及綜合利用的多相多尺度動力學機制與工程基礎,為后續關鍵技術的開發和工程示范奠定了理論基礎,后續需要集中理論攻克低品質大規模提質利用的卡脖子問題。上述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人士指出,對低品質煤大規模加工利用,裝備大型化、智能化等問題還處于攻關階段,同時,油灰難分離、污水處理難度大等技術瓶頸也有待突破。

◆從單純分離到綜合利用

盡管應用受限較大,但在桂夏輝看來,對低品質煤炭大規模深度開發應盡快提上日程。“伴隨學科間交叉融合發展,未來通過基礎研究進一步揭示相關機理、不斷開發核心關鍵技術,有望推進大規模的工業化技術轉化。”

對此,上述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人士也指出,低品質煤資源量大,實現低品質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對保障區域能源安全和化工原材料供應穩定影響深遠。隨著產煤重心西移,我國煤炭資源中低品質煤總量還在增加。在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低品質煤進行提質利用意義重大。

“對資源儲量大、反應活性好、富油率高的低品質煤進行分質梯級利用,可以實現煤炭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上述人士還建議,一方面,粉煤熱解、油灰分離等工程難題有待攻克;另一方面,應支持引導開展油、氣、化、電多聯產低品質煤分質利用工業化示范。

現階段,選煤理念已發生變化,桂夏輝表示,未來煤加工與潔凈化,應該從單純分離分選提供高質量產品,向伴生與低品質資源綜合利用轉變。“綠色選煤技術體系建設將是未來發展方向。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不僅要把天然、二次、人工等多種類別的煤炭資源分離、提取、加工成原料、燃料、材料等有用產品,同時還要實現二次資源利用與環境友好。”

(來源:中國能源報)

重組整合快進“十四五”煤炭結構調整將加力

在日前召開的2021 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大會(以下簡稱“交易會”)上,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勾勒出了“十四五”煤炭行業發展路線圖:繼續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調整產能結構、建設儲備能力、完善交易體系、實現轉型升級,規劃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和煤炭儲備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等產煤大省煤炭國企改革提速,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已成趨勢。業內人士認為,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大集團+小上市公司”的格局將為資產注入創造良機。

◆煤炭國企重組整合提速

經過短短兩個月時間,基本完成重組工作任務的晉能控股集團首次參加交易會,在開幕式上,與8家客戶簽訂了5 年期中長期合作協議,簽約合同總量5.2億t。

“整合重組將改變過去多、小、散的格局,使煤炭產業集中度、話語權和市場競爭力都有所增強,供應更有保障,很多下游客戶也愿意合作。”晉能控股集團黨委專職副書記、副董事長劉敬表示。

據晉能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郭金剛介紹,該公司資產總額1.1 萬億元,職工47.3 萬人,煤炭產能近4億t,電力裝機3814萬kW,裝備制造資產總額368億元,是世界第三大煤炭企業。

劉敬透露,下一步這三大主業將按照集團化管控、板塊化運營、專業化發展的模式去推動產業整合發展,同時將努力通過各項內部改革,實現人才、管理、隊伍、文化等融合,發揮出1+1>2 的效果,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高效率、智能化、環境友好型現代能源旗艦勁旅,到“十四五”末,實現6億t 的煤炭產量、6000 億元的營業銷售、600 億元的利潤目標。

這種重組整合在山西并不是個例。據介紹,山西大力推進省屬煤礦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還組建了山西焦煤集團,同時,推動太鋼集團和中國寶武聯合重組,不銹鋼產能提升至1000萬t。

據了解,山東等地大型煤炭企業之間的新一輪兼并重組也在提速。山東能源與兗礦集團重組后的山東能源集團定位為山東省能源產業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11月30日晚間旗下上市公司公告顯示,兩家的戰略重組事宜已滿足交割前提。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副秘書長張宏此前表示,下一步煤炭企業將進一步推動兼并重組和產業鏈的延伸整合,將來可能還會有跨省區的整合,以及更高層次的企業兼并重組,實現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高質量發展。

開源證券研報也認為,“十四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持續深化,以山西為主的煤炭國企改革加速,大型煤企“強強聯合”已成趨勢,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同時“大集團+小上市公司”格局或將為資產注入創造良機。

◆加快調整煤炭產能結構

煤炭國企重組整合提速是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的一個縮影。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李云卿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堅持上大壓小、增優汰劣,持續鞏固去產能的成果,堅定不移地推進產能結構調整。在堅持產能置換的前提下,保持特定的產能利用率,形成一定的供給力度,同時,科學合理規劃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魯俊嶺強調,在這一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利用市場化、法治化的辦法。同時,要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確保市場穩定供應,不能出現因為去產能而無煤可用的情況。

在加快調整產能結構的同時,下一步還要加快建設儲備能力、加快實現轉型升級。據透露,2020年國家發改委按照政府調度、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支持了3000多萬t煤炭儲備工程建設。2021年,將繼續支持各地建設一批煤炭儲備項目。

李云卿認為,未來一段時期,煤炭消費占比整體上將呈持續下降趨勢,逐步要形成煤、油、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維度協調發展、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但是煤炭應作為基礎性保供能源儲備,因此,能源企業既要因勢而動,準確定位發展方向,下更大力氣,同時要加快一體化發展,在能源結構調整大背景下搶占先機。

智能化是重要方向之一。魯俊嶺表示,力爭到“十四五”末,也就是2025 年底,全國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的礦井基本實現智能化。

◆完善中長期合同制度保供穩價

此次交易會開幕式現場,煤炭上下游企業已簽訂煤炭中長期合同7.4 億t,預計簽約總量將超10億t。同時,中國煤炭市場網還發布了主產地(晉陜蒙)標志煤種價格指數。

李云卿還強調,“十四五”期間要加快煤炭交易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中長期合同制度。比如進一步完善陸路直達煤的價格機制,同時,要早簽、多簽、簽實、簽長煤炭中長期合同。此外,建立健全信用監管機制,強化履約監管。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梁嘉琨也要求煤炭行業要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堅持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深化現代化煤炭市場體系建設,創新煤炭交易市場體制機制,推動煤炭產業鏈上下游行業企業構建互利共贏、同心同行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高煤炭交易市場體系運行質量,促進煤炭高質量供給和煤炭市場平穩運行。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有關方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煤炭去產能,總體上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保障煤炭穩定供應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其中,中長期合同為保障煤炭穩定供應、促進市場平穩運行、推動上下游行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長期合同覆蓋領域從建材擴大到了冶金、化工等行業,供需雙方合同保持在20億t以上,產需雙方合同量逐年上升,今年已經超過了9億t。履約行為越來越規范,全國履約率總體保持在90%以上,特別是在今年疫情對煤炭供需造成較大沖擊的不利情況下,煤炭中長期合同執行率仍達到了95%以上。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關于做好2021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行工作的通知》明確,供需雙方要進一步提高中長期合同簽訂比例,力爭在2020年12 月底前基本完成合同簽訂工作。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自有資源量的80%以上,2019 年以來核增產能煤礦核增部分簽訂比例應達到90%以上。規模以上電力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年度煤炭使用量的75%,使用進口煤的電廠,國內煤炭使用量的80%要簽訂中長期合同。

(來源:經濟參考報)

“公轉鐵”轉出物流運輸新局面

近日,寧波舟山港傳出消息,該港2020 年累計完成煤炭“公轉鐵”業務量達100.2 萬t,首次突破100 萬t,同比增長276.7%,標志著寧波舟山港在調整貨物運輸結構上取得實效,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了海港力量。這是我國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調整運輸結構,提升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近年來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件大事,也關系到我國實體經濟競爭力的提升,而“公轉鐵”成為了運輸結構調整的先行者。

◆運輸結構短板凸顯

目前,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為繁忙的國家,但在貨運總量不斷攀升的同時,結構不優的短板也正在凸顯。

據統計,我國全社會貨運周轉量中,公路、鐵路占比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公路占比約高出4 個百分點、鐵路占比約低10 個百分點,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空間很大。

“公路運輸具有便捷、快速、價格實惠等優勢,在大多數國家都占據主流。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公路承擔了過多煤炭、鋼鐵、糧食等大宗貨物長距離運輸任務,而這類運輸往往更適合運量大、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鐵路和水路。”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所長徐洪磊道出了運輸結構的關鍵短板。

過去10 多年來,高速公路在我國迅猛發展,也助力公路貨運實現大幅增長。相形之下,鐵路發展“重客輕貨”,貨運設施發展略顯滯后,部分區域鐵路運輸能力仍然不足。

此外,由于過去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規劃協調不夠,一些地方的港口、鐵路與公路“連而不暢、鄰而不接”,導致貨物倒裝次數過多、拉低了運輸效率。不少貨物在鐵路上“走不通、走不順”,只好轉向公路。

公路貨運量大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問題,比如,我國最大的礦石接卸港曹妃甸,每年都有超過1億t進口鐵礦石下船,以往港口附近都是車排長龍、塵土飛揚、廢氣彌漫的場景。

◆政策加持激發市場潛力

加快集疏港鐵路、鐵路專用線建設,全面提升干線鐵路運輸能力成為迫切需要。為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 年將實現全國貨物運輸結構明顯優化,鐵路、水路承擔的大宗貨物運輸量顯著提高。

自2018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在全國范圍實施鐵路運能提升、水運系統升級、公路貨運治理、多式聯運提速、信息資源整合、城市綠色配送六大行動。在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中,要著力建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運輸結構調整示范區,在該地區率先實施鐵路專用線建設、鐵路貨運服務提升、港口大宗物資“公轉鐵”、工礦企業大宗物資“公轉鐵”、老舊柴油貨車淘汰更新、城市配送新能源車推廣、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等9大工程。

2020 年7 月,在全國運輸結構調整工作電視電話會上,交通運輸部提出,要充分發揮鐵路和水路的比較優勢,持續提升鐵路運輸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水路運輸組織,加快形成合理比價關系;深挖運輸結構調整的市場潛能,繼續深挖鐵路貨運增量潛能,全面提升多式聯運服務水平。

◆集疏運貨量不降反升

針對《行動計劃》的要求,寧波舟山港第一時間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積極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于2019年5月20日首發寧波舟山港煤炭“公轉鐵”專列。據了解,一列84標準箱敞頂集裝箱班列可載煤炭逾2700t,相當60 余輛大型重載貨車的運量,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僅有重載汽車的七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可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行車安全隱患。

天津港近年來大力推進進港煤炭運輸由公路改為鐵路,同時組織出一套鐵路敞頂集裝箱煤炭集發運新模式,化解中小客戶發運難題,天津港煤炭運輸過程變得更加環保、高效。

對天津港煤炭集運方式變化感受頗深的河北寶勰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冬梅說,這兩年隨著天津港不斷提升運力,尤其是新開通的鐵路敞頂集裝箱煤炭發運模式,從最初日均1.5 列提升至如今3.5列,不僅越來越便捷高效,而且回程配載礦石的重來重回“鐘擺式”運輸,進一步降低了企業成本壓力。

天津港推行煤炭運輸“公轉鐵”后,腹地客戶向天津港發運的煤炭量不但沒有縮減,反而進一步提升。天津南環鐵路公司運輸分公司運輸科曹利說,為助力天津港煤炭“公轉鐵”提質增效,天津南環鐵路公司提前著手制定方案,通過設備提升改造、優化貨運列車運行等手段,深入挖掘運輸潛力,現已由原日開行26對列車提升至52對。

曹妃甸港每年外運的鐵礦石有1億t,每天光疏港汽車數量就達1.7 萬輛次,給空氣環境造成極大壓力。實施“公轉鐵”后,據測算,可削減85%的能源消耗和92%的污染排放。

在唐山曹妃甸實業港務有限公司貨運部負責人李光清看來,疏港礦石“公轉鐵”的好處遠不止減少空氣污染,這種方式還可以方便運輸組織。一天幾千輛重載卡車進港,場內生產組織起來吃力。因為車輛分散在不同的作業點,港務公司每個作業點都需要派人去管理,保證安全作業。鐵路運輸則不同,進場頻次低、作業場地固定,管理起來方便許多。

“公轉鐵”運輸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公轉鐵”運輸對保護環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我國西煤東運的戰略動脈大秦線為例,這條全長653km 的運煤干線,與同等運量的公路運輸相比較,每年就可節省柴油1645 萬t,減少碳排放量5974 萬t。無論是從能耗還是從排放,鐵路比公路在長距離運輸、環境保護方面都有著更大的優勢。

(來源:中國水運報)

未來我國能源需求預計持續增長 節能降耗刻不容緩

日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引領經濟低碳高質量轉型”會議在北京召開。多位與會專家指出,在未來我國能源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前提下,不斷推動交通、建筑等領域節能降耗,同時大力提升低碳甚至零碳能源占比,將是未來能源發展重點。

◆全球碳排放現狀不容樂觀

“2020年以來,全球各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4月全球碳排放量較2019年同期下降了17%左右,然而隨著各國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到2020年6月全球碳排放水平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5%左右。”會上,世界資源研究執行副主席兼常務董事ManishBapna指出,“從目前碳排放的情況來看,全球各國仍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挑戰,去碳化任務仍然艱巨。”

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與2019年同期相比,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水平并未出現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影響微乎其微。

在此情況下,自2020年9月我國宣布“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峰,并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以來,“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高頻詞。

聯合國原副秘書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ErikSolheim表示,中國此時提出的“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十分鼓舞人心,對于全球來說,這正是一針“強心劑”。

◆節能、低碳是未來能源發展重點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對于我國而言,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挖掘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的節能空間,推動低碳能源發展尤為重要。

“盡管設立了碳達峰目標,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中國能源需求不再增長。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后,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總量仍將持續增加。”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表示,“‘十四五’期間,節能降耗是一項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在過去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都沒有將高效節能放在首位,這些領域仍有巨大的節能潛力。”

周大地同時強調稱,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需要大幅提高,新增能源裝機需要盡可能用非化石能源來解決,新增部分應做到低碳甚至零碳,光伏、風電、水電以及核電等低碳能源不僅需要用于滿足需求,更要逐步替代高碳能源。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徐華清指出:“我國的碳達峰是建立在最大限度滿足老百姓高品質生活需要以及零碳未來的基礎之上,但要在未來十年內實現碳達峰,我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

◆倒逼機制、目標導向尤為重要

在會上,多位與會專家強調,碳排放達峰不應以2030 年作為設想規劃的目標年,“力爭2030 年前達峰”更意味著“提前”。

徐華清在會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其中最核心的點就是兩個‘前’。這是強烈的國家戰略意圖和政策導向,也明確提出人類需要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周大地指出,碳排放達峰不應以2030年作為設想或規劃的目標年。“如果僅能在2030年碳達峰,這一目標實現得越晚,風險也越大。要實現碳達峰,理應在達峰年前2、3 年甚至更早,就開始大幅降低碳排放速度。”

對于未來規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則建議,對于碳減排工作來講,政治意愿以及預期將起到全局性、戰略性的作用,在“十四五”規劃中應建立一個倒逼機制,具體措施可包括建立制定碳減排總量以及人均指標、將單位GDP 碳排放強度列入宏觀經濟經常性考核指標等。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能源與氣候部主任楊曉亮則建議,應在“十四五”規劃中全面納入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指標,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市場化減排機制,加強自下而上的地方行動,鼓勵先進區域、省市率先達峰,加快疫后綠色經濟重建。另外,各行業自發的積極推動,以及民間力量的參與,作用同樣重大。

(來源:中國能源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婷婷六月色|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 国产精品主播| 欧洲av毛片|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日韩123欧美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亚洲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性| 久久人体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国产精选自拍|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18禁| 色有码无码视频| 911亚洲精品|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嫩草国产在线| 久久国语对白|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日本午夜网站|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白浆视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30p| 在线看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