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磊,黃雪梅,劉 輝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南250109)
鄧樓泵站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第十二級抽水梯級泵站,山東境內的第六級抽水泵站,工程位于山東省梁山縣。工程設計規模為100 m3/s,泵站共安裝4 套水泵機組,3 用1 備,總裝機容量8 960 kW。泵站設計揚程為35.7 m,年運行時間3 770 h,年調水量13.60 億m3。水泵葉輪直徑3150mm,轉速125r/min。主水泵采用3150ZLQ33.5-3.57 型立式機械全調節軸流泵,配套TL2240-48 型立式同步電動機,泵裝置采用肘形流道進水,虹吸式流道出水,真空破壞閥斷流。額定功率2 240 kW。
鄧樓泵站于2013 年5 月試運行驗收后投入運行,1#機組已安全累計運行8 600 臺時,累計抽水量9.3 億m3。1#機組在后期運行中逐漸顯現調節葉片角度時流量增減不明顯,葉片角度與流量不匹配,且運行中存在機組振動擺度偏大,工況逐漸惡化。通過水下檢查發現葉片間隙不均勻,于2019 年非調水期對1#機組進行了解體大修。
解體中發現8 塊上導瓦均出現不同程度磨損,位置位于瓦面上半部位,約占導瓦面積的1/3~1/4,其中進水側瓦磨損最嚴重,磨損約占瓦面積的2/3,平均磨損深度約0.06 mm。
測量水導軸承內徑,發現進出水方位內徑變大磨損最嚴重,磨損部位在出水側,深度約0.9 mm,面積300 mm×500 mm。水導軸頸出現了偏磨,磨損面積約為400 mm×500 mm,占軸承軸頸總面積的1/3,經與葉輪葉片位置比對,磨損方位為3#葉片出水方位。水導軸頸實際加工直徑尺寸為380 mm,經測量最大磨損部位直徑為379.10 mm,磨損部位深度達0.90 mm。
水泵葉輪室不銹鋼襯套有明顯剮蹭現象,剮蹭位置垂直方向在出水側兩半泵殼接縫處成基本對稱方位,水平方向在葉輪外殼中心線上方。剮蹭高度195 mm,寬度275 mm,剮蹭平均深度約0.5 mm。
檢查發現葉輪的三個葉片中1#葉片角度為-11.8°,2#、3#葉片角度均為-10°,1#葉片角度顯示值較其余兩片顯示值約小1.8°。2#、3#葉片上角邊緣有剮蹭痕跡,2#葉片剮蹭位置在葉片上邊緣,長度約100 mm,3#葉片剮蹭位置在葉片中上邊緣,長度約400 mm。
由于3 個葉片安放角度不一致,分析轉子體內部轉葉機構存在定位偏差或發生故障,查找問題需進入轉子體內部進行檢查。經充分論證后決定打開轉子體下蓋進行問題查找,發現:轉子體轉葉機構操作架上部3 個肋板均存在不同程度裂縫,其中1#葉片對應肋板部位裂痕明顯,呈開口狀裂縫寬度約3 mm,2#、3#葉片對應肋板部位可見明顯裂痕。
1#葉片對應操作架斷裂裂縫較大,變形嚴重,2#、3#葉片操作架只出現裂紋,變形較輕,與機組解體時1#葉片角度為-11.8°,2#、3#葉片角度均為-10°,葉片角度不一致方位相同,問題吻合。從機組解體原始數據測量1#葉片間隙相對2#、3#間隙較大,2#、3#葉片間隙小剮蹭葉輪外殼,實際測量數據與理論相符。
通過分析得知,1#機組上導瓦磨損、葉輪蹭殼、水導軸承磨損、水導軸頸偏磨的是原因為葉片角度不一致,造成機組運行工況變差,而葉片角度不一致跟操作架斷裂變形有關,因此1#機組出現問題的根源是操作架斷裂變形。
1)超工況運行:每年4~6 月是鄧樓泵站水草高峰期,河道中大量水草聚集在泵站攔污柵前,擁堵攔污柵,導致前池進水池水位下降,低于設計最低水位。近兩個調水年度鄧樓泵站機組直接通過梁濟運河抽調南四湖水源,前池進水池水位經常低于設計最低值,機組長時間運行,工況較差。
2)位置因素:泵站機組為肘型進水流道,中間通過隔墩分為兩孔,1#機組處于泵站邊緣位置,整體過流條件差。靠近進水池中心線的孔口,過流條件稍好,靠近邊墻的孔口,過流條件較差,兩股水流在隔墩末端交匯時,余能沒有完全抵消,不平衡力長期作用在葉片上。
3)基礎沉降機組垂直同軸度變化:泵站主廠房底板為整體性結構一次澆筑成型,沒有分縫。根據鄧樓泵站12~16 年安全監測結果顯示主廠房整體沉降約11 mm,其中上游左側沉降15 mm,上游右側沉降11 mm,下游左側沉降10 mm,下游右側沉降9 mm,16 年以后測量數據變化不大,廠房逐漸穩定。廠房基礎不均勻沉降導致機組垂直同軸度發生變化,惡化了機組運行工況。
4)異物卡阻因素:過水水流混入大型異物,當異物經過葉輪室時突然撞擊卡阻葉片,導致操作架斷裂。
5)設計制造因素:設計中操作架受力分析不到位,加工制造工藝有瑕疵或存在缺陷,導致結構強度不夠,機組長期運行,操作架疲勞受力出現裂縫。
1)上導瓦的處理。上導瓦為巴氏合金瓦,對于磨損的導瓦重新研刮以滿足要求。
2)水導軸承處理。水導軸瓦為賽龍軸承,軸瓦采用條塊狀賽龍瓦塊插在鑄不銹鋼的分半式軸承體上,分半結構便于檢修更換。機組解體后對原水導軸承再預裝檢查,內徑明顯超標,軸瓦磨損量已不適合再繼續使用,更換備用水導軸承。
3)水導軸頸處理。由于現場不具備加工條件,因此對泵軸進行返廠維修。將水導軸頸單邊去除3 mm,然后PT 檢查,發現缺陷焊補消除。水導軸頸底徑加工后,堆焊單邊厚度不小于3 mm不銹鋼材料,堆焊后保證留有車削余量。最后按設計要求恢復出廠尺寸:以兩端法蘭止口為基準,校直泵軸,采用專用磨頭進行磨加工,測量軸頸直徑尺寸符合標準,表面粗糙度達到0.8 μm,合格后出廠。
原操作架采用ZG270-500 整體鑄造,斷裂上肋板寬度30 mm,操作架板整體厚度30 mm,已無法再用,廠家訂做鑄造新件。新訂做操作架采用ZG310-570 整體鑄造,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更高,肋板尺寸寬度加大到56 mm,并且在3 個斷裂的肋板附近兩面均增加了一圈寬度30 mm 環形肋,操作架板整體厚度也增加到40 mm,大大提高了其強度。鑄造加工完畢后做靜平衡檢查,最大外圓處允差小于250 g,合格后出廠。
檢修現場條件有限,準確恢復3 個葉片角度一致性及如何測量驗收是安裝難點。安裝操作架調整葉片角度。安裝操作架3 個葉片準確恢復設計0°角。連接操作桿與電機拉桿、電機拉桿與轉輪體,在推力頭與操作桿間安裝2 個25 t 千斤頂,用千斤頂升降操作桿。打緊操作架主軸螺栓,松開操作架連接的3 個葉片拐臂的螺栓,操作架升降時葉片拐臂不動。把3 個葉片按機械指示位置都調整到0°。用千斤頂升降操作桿,先升后降再緩緩上升,上升時觀察操作架與3 個葉片拐臂相對位置,當有一個拐臂頂住操作架后,停止上升,測量另2 個拐臂與操作架高度,此高度就是葉片拐臂位置需加墊量,加墊后打緊螺栓,測量角度一致性及葉片開度,反復調整直至符合標準。
葉輪葉片開度測量。首先將葉片角度調至設計0°角,在0°角時葉片開度L 設計值652.6 mm,葉片為扭曲狀,現場測量工具無法直接測出葉片開度L。間接測量葉片開度L,以固定導葉體止口下平面為基準,分別測量葉片上下邊緣至固定導葉體止口下平面距離,兩個距離差即為葉片開度。依據測量結果,3 個葉片開度均在誤差范圍內,操作架安裝驗收完成,進入下步工序。2#、3#葉片及葉輪外殼剮蹭處不做處理。
機組固定部件垂直同軸度調整分兩步進行,首先調整定子垂直。使定子鐵芯垂直東邊升高0.66 mm,南邊需升高0.3 mm。調整時兩個方位分別進行,在基礎板與下機架結合面上加紫銅片墊,注意加墊量不超過三層。其次調整定子中心,調整定子中心時以水導軸承軸窩中心為基準。東西向定子與水泵軸窩的不同軸度為1.83 mm,由于所測半徑東大西小,故定子向西平移才能使定子居中,平移距離為0.915 mm。南北向使定子居中需向北平移距離0.875 mm。平移時兩個方位分別進行。由東向西平移時在下機架梁東邊放一螺桿千斤頂,緩慢頂移,在對面放百分表監視平移距離,在垂直方位放百分表監視以防偏移。東西向調整完畢后,再調整南北向,直至符合要求為止。調整完畢,進行后續工序。
大中型水泵機組葉片調解機構采用機械全調節是穩定可靠的,結構相對簡單,維護成本低,是水泵發展的主流形式。本文對鄧樓泵站1#機組大修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問題根源是操作架斷裂造成的,并對斷裂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和妥善處理,對泵站設計、運行維護及設備制造等提供了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