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生,王 鋒,田 斌
(肥城市河道管理保護中心,山東 肥城271600)
肥城市總面積1 277 km2,境內河流按水系劃分屬于黃河流域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均發源于泰山西麓的低山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均流入大汶河。肥城市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的康匯河流域和南部的漕濁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52 條,均為季節性山洪河流,總長645.03 km,其中流域面積50 km2及以上的河流12 條。
“十三五”期間,肥城市以生態治理、水系連通、河長管護為重點,不斷提升全市河道防汛減災能力、資源綜合保障能力、環境生態承載能力和民生服務能力,“十三五”期間,河流治理列入省以上治理計劃的共3 條4 個項目,總投資2.03億元。包括: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肥城段),治理段總長32.2 km,總投資1.497 億元,現已完成總投資的80%以上;肥城市匯河(康王河)衡魚至國華段治理工程,位于肥城市石橫和桃園鎮境內,總投資1 812.90 萬元,治理段總長7.33 km。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主體任務。肥城市匯河(康王河)中魯至金槐段治理工程,該工程位于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境內,總投資1 711.76 萬元,治理河道5.797 km。肥城市漕濁河北莊至三岔口段治理工程,治理段總長5 km,總投資1 800 萬元。根據上報的時間節點,爭取2020 年完成建設任務。通過河道治理新增農田有效灌溉4 000 hm2,排澇受益面積1.47 萬hm2,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3 km2,保護人口61 萬。
“十三五”期間,雖然進行了部分河道的河段治理,使局部河道達到了設計標準,但由于人員不足、資金限制、重點治理主要河流等多方面的原因,治理的范圍比較局限,加之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社會財富的日益聚集,原治理時的標準越來越不適應現在社會發展對防洪安全要求,多數治理范圍內的河流防洪基礎薄弱等突出問題日益凸顯。目前,肥城市河道實施的項目主要以防洪減災為主,下一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向生態河道建設過渡,同時還要與防洪減災相結合,既要恢復河道自然功能又要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求和水環境要求。生態河道建設涉及種類較多,實施起來,交叉施工較為復雜。
肥城市河道治理應堅持一個目標、突出3 大工作重點、實施4 項制度建設。堅持以“創新服務、跨越發展”為目標,突出中小河流建設與管理、河砂資源管理、河道防汛3 項重點工作,實施河道治理生態化、河砂管理法制化、防汛安全周密化、河道管護系統化“四項制度”建設。全力推進河長制落實,努力構建“保障有力、管理規范、持續發展、水系連通、自然和諧”的肥城河道管理保護新體系。實施河道“生態治理、水系連通、惠及民生”工程,加快河道治理項目建設,構建肥城河道水系連通區域網。
目前黃河流域防洪減災項目中,肥城市計劃列入規劃8 個河道治理項目,概算投資11.99 億元。涉及河道攔蓄、工程提升改造、防洪減災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系連通、河道安全運行信息化體系建設等。在河道治理達到防洪標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提升改造,生態綠化堤肩、堤坡,亮化堤頂道路,栽植觀賞植被,在近水區域構建親水平臺,打造休閑、健身、水文化模塊濕地,探索實施表流濕地,對河道進行安全運行信息化體系建設,使河道發揮綜合效益。
1)對河道內長期存在的基本農田進行調整。河道管理范圍內灘地和水域是行洪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防洪保安全和抗御洪水災害。為確保河道行洪安全,規范河道運行管理,建議將河道管理范圍內灘地和水域調整出基本農田范圍。
2)加大河道治理投入力度。對阻礙防洪建筑設施做出論證進行拆除,對河道萎縮、斷流、生態退化等問題采取工程治理。做好河道規劃編制工作,編制河道整治計劃,提出具體治理方案,做好河道整治工作。
3)加快生態河道治理步伐。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水利設施建設,逐年分步實現河道生態系統的持續健康發展,構建生態宜居農村環境。結合此次黃河流域防洪減災項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原則,將河道治理重點放在修建堰壩、生態護岸、河道緩沖區建設以及水生生物種群恢復等方面。
4)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河道防洪減災治理是一項系統全面工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河道治理涉及面廣,經濟效益見效慢,屬純社會公益事業,建議上級加大河道治理資金比例,以解決地方配套壓力大、資金不足的問題,使河道真正發揮防洪減災、經濟、生態景觀等綜合效益,為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