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張玉強
(莘縣水利局,山東 莘縣252000)
彭樓引黃灌區坐落于山東省聊城市,灌區范圍主要包括莘縣、冠縣和臨清市3 個縣(市),總面積1 930.5 km2,涉及農業人口122.03 萬,農田8.6 萬hm2。彭樓灌區始建于2000 年,規劃年平均引黃水量3.98 億m3,渠首引水總流量為50 m3/s,引黃入魯總流量為30 m3/s,灌溉總面積約13.33 萬hm2。工程建成后,灌區已完成了主體工程的開發整治,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灌溉工程體系。多年來,該水利工程一直為灌區的農田灌溉、抗旱和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水源,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灌區實際灌溉能力正在逐漸下降,灌區范圍內用水無法保障,水資源短缺問題逐漸凸顯。
近年來,隨著黃河調水調沙工程的實施,造成黃河河槽下切約2.5 m,進而出現渠首引水困難的現象。彭樓引黃灌區的流量為500 m3/s 時,設計渠首閘流量為50 m3/s,平均每秒引水總量僅為7 m3,引水效率僅占預期效果的14%,引水能力顯著降低,同樣也導致引黃入魯水流量急劇下降,設計分配于聊城的引黃總水量為7 300 萬m3,而現在引水總量為3 000 萬m3左右,只能滿足莘縣部分地區的用水需求,其他地區如冠縣、臨清市,基本上處于無水可引的狀態。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區用水量逐漸增大,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已然成為阻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因素[1]。
彭樓引黃灌區修建之始,由于受當時技術條件和經濟水平的限制,修建的農田水利工程普遍具有設計標準低、配套設施短缺等問題,并且,由于工程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并無專門的管護經費,而受益方(主要為鄉鎮和村級單位)對工程設施也未采取行之有效的管護措施,導致許多基礎設施出現老化失修,甚至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2]。雖然一直以來不斷對骨干工程進行配套和節水改造,有效改善了灌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但與歷史欠賬相比仍相差甚遠。灌區骨干工程的配套設施從未健全,田間水利工程設施不配套現象則更為嚴重,灌區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未得到本質改變。此外,灌區內農戶主要為散式小規模生產,灌溉方式以漫灌為主,效率低下,缺乏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
1)當前條件下灌區自身效益與農業節水理念的要求仍存在矛盾。灌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多以公益性為主,主要為農業灌溉服務,其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專項,無其他途徑的收益,其中水費是維持灌區正常運行的主要經費。由于農業采取節水灌溉技術,農業供水需求減少,導致灌區水費收入也隨之降低,且在節水改造過程中,灌區還需支援相應的“人、物、財”。灌區收入不增反減,工程支出不減反增,如此“兩難”的局面致使灌區自身的直接利益與農業節水的社會要求之間存在巨大的不協調,嚴重打擊灌區群眾節水的積極性。
2)推進水價改革陷入“僵硬”狀況。一方面由于生產糧食收益低,農民對于水價只能在一定程度內承受,并且由于國家推行的惠農政策,提高水價存在社會壓力,灌區的供水成本一直高于實際的執行水價。另一方面,灌區內年降雨量較少,且分布不均,年際內降水變化量較大,因此水費收入受到明顯波動,極不穩定。
3)農民用水戶的參與感不強,缺乏工程的管護意識。用水協會的組織力度較弱,未切實發揮其最大效用,用水者對待水利設施管護的動力不強,致使出現“建、管、用”三位脫節等制約工程進度的現象[3]。與此同時,農民用水戶協會缺乏專項管護資金支持,人員參與管護積極性不高,群眾投工投勞不足,形成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農民用水協會的組織建設。
長久以來,由于涉及各方既得利益和財政資金關系,政府主管部門、灌區專管機構和農民群管組織相互之間,骨干工程和田間工程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管理權責問題。由于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民主管理體制,各方往往在行使管理職權時,出現權責不清或避重就輕的不良現象,給灌區管理工作設置了許多無形的障礙。針對灌區當前的發展現狀,通過建立健全民主管理體制,明確灌區各方的權責關系,進而推動灌區良性發展,是灌區面臨的急切問題[4]。
彭樓引黃灌區改擴建工程中規劃干渠全長160 km,主要工程包括:一是渠首改造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是新建、改建引黃渠首閘、堤閘及毛崗提水泵站。二是改擴建及建筑物配套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是河南范縣境內17.52 km 輸水干渠,以及聊城市境內輸水干渠,建成后計劃入魯引水規模達到50 m3/s。三是管理設施改造升級工程。工程建成后,可擴大灌區農田灌溉面積至15.3 萬hm2,同時補給莘縣、冠縣、臨清3 縣(市)的地下水資源,不僅能改善灌區工業、農業用水條件,還能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用戶飲水安全。
依據灌區節水長效化的建設理念,堅持供需平衡、經濟高效、多渠道的節水原則,結合灌區各地的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節水、農業栽培和節水管理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區節水效率。
灌區管理本身就涉及到多部門、多地區,情況錯綜交雜,工作量大,而灌區管理改革更是觸及了各方的直接利益關系,涉及面廣,僅憑水利主管部門和灌區專管機構是無能為力的。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將灌區改革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規劃之中,通過水利、發改委、財政、人社、國土等多個部門的協同配合,分工負責,以便直接有效地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共同積極推進灌區改革。
一方面,中央、省等上級對大型灌區,尤其是那些既為財政困難區又是糧食主產區的地方,應加大財政撥款投入,相應地降低地方財政支出。并且,基于目前財政投入,根據每年中央財政收入增額,從增長收入中撥付部分資金,額外投入灌區建設和管護,將需求差額縮小,并建立專項資金,保證灌區工程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節水改造項目的順利運行。另一方面,利用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資金、社會資本及其它資金渠道,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推進田間工程改造。如此,中央補助性資金和群眾投勞投資兩部分投入在最大程度上整體被結合利用起來,雙管齊下,使骨干工程和田間工程同步進行改造,保證灌區水利工程整體發揮最大功效。
灌區功能以提供灌溉供水為主,主要服務于農業與農民,雖然灌區有水費收入,但農業和農民本來就屬于社會弱勢的產業和階層,再加上國家惠農政策的影響,導致水價低于成本,灌區水費收入出現嚴重的政策性虧損。面對灌區的這種特殊現狀,首先要對灌區作用進行明確的定位,然后根據灌區面臨的處境制定對應的政策,以此解決灌區經費不足問題,保證灌區維持正常運行,再通過優化配置灌區有限的水資源,使灌區得到良性長效發展。同時還要修訂完善灌區管理和各項政策法規,依據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灌區管理中當地政府、水利部門、灌區專管機構和農民群管組織之間各自的職責和權利,理清管理關系,規范管理標準[5]。
灌區良性發展對保障地方的生態環境、糧食生產、農民收入、地方穩定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因此,針對灌區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重要技術問題,比如灌區節水改造工程與生態環境結合、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發并使用節水灌溉新技術等問題,管理部門應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深入研究,為灌區良性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積極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灌區信息化建設水平。
彭樓引黃灌區工程能在維持當地生態系統平衡的同時,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進而促進當地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灌區若要長期良性運行,則必須調整當前的策略改變灌區的現狀。一方面,通過夯實以彭樓引黃灌區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區自身供水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灌區管理機制,推進灌區改革,加強建設投入力度和外在管理能力。如此“內外”結合,以保障灌區灌溉用水效率與效益,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灌區現代化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