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錚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221000)
電廠運行的過程中,電廠機組在工作時會產生相應的熱能,那么如何將產生的熱能高效率的轉化為電能,再利用所產生的電能維持供熱系統,如果能夠實現這一構想,那么意義非凡。但就目前而言,這項工作尚不成熟,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雖然能夠將熱能轉化為電能,但比起高效率轉化,生產效率并不理想,實際效果與構想的仍然相去甚遠[1]。所以,為了推動新時期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發展,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
電廠運行的過程中,受蒸汽作用影響,動能會轉化為電能,但是隨著溫度的升高,蒸汽會發生膨脹,產生水滴,而這一過程會消耗很多濕氣。不僅如此,水滴的移動速度也會對濕氣消耗造成影響。當蒸汽大于大于水滴的移動速度,會再次增加濕氣的消耗。除此之外,當水滴影響到主流運動時,噴管會對其進行干擾,造成連鎖反應,導致多余設備操作,這樣一來,就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和濕氣。
電廠運行的過程中,熱能的重復利用通常是重熱現象的主要表現,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影響電廠能源利用率,甚至對電廠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起嚴重制約作用。電廠的電能很難在重熱過程出現問題時得到有效儲存,重熱過程的出現還會導致在發電燃燒過程中,蒸汽機的數值的破壞,對燃燒緩解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2]。不僅如此,重熱現象還會引發氣壓波動,波動的氣壓會降低電能品質,進而影響整個發電廠。
一般情況下,對于容量額度較小的設備來說,節流調節對其作用更加明顯。由弗留格爾公式不難得出:機組中的級數必須超多三級是節流調節的應用前提,當發電設備工作狀態穩定時,他們的流量是相等的,即便時不同的機組。但當設備狀態發生變化,必須要立即采取措施,保證系統能夠穩定工作。因為一旦設備狀態發生變化,流量就會發生變化,增加系統負荷,對電廠的經濟效益造成嚴重影響。
電廠運行的過程中,在產生熱能時,也會伴隨著大量濕氣的產生。在熱傳遞的作用下,會存在機組出現能耗現象,這是由于溫度較低的濕氣在損耗過程中會消耗部分熱能導致的。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相關部門對提高濕氣控制,采取措施降低濕氣,使得機組發電效率有所提高。譬如:某電廠在運行的過程中,濕氣耗損問題也引起了上層和工作人員的注意,他們決定借鑒其他電廠在處理濕氣能耗上的處理方法,貼合自身實際,研究與借鑒并重,工作人員決定采取中間加熱的方式降低能耗。簡單來說就是安裝再熱循環裝置,通過對中間環節的控制,來降低濕氣耗損。即在機組運行設備上,安裝一個再熱循環裝置安裝,通過此裝置來避免溫度過低造成的影響,將作功后蒸汽再次加熱,以此確保加熱后的蒸汽溫度與主蒸汽溫度相當,此后恢復正常工序。以上介紹的是中間加熱手段,在提高循環熱效率方面很有成效,同時其能夠確保排氣濕度符合標準規定,進而也起到了對葉片侵蝕的減緩作用。當然,提高設備運行的內效率,必須建立在不影響設備的正常使用年限,相輔相成,以此消弱能耗問題帶來的弊端。當然,提升機組抗沖蝕能力,也可以緩解能耗。兩種方法,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當前,我國電廠運行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是多級汽輪機。但其有很明顯的弊端,多級汽輪機在工作時,每一級都會產生熱量,積少成多,就會導致熱量過剩。而這些熱量并無實際用處,在此,可以考慮在具體作業時,將此熱量進行儲存轉化來加以利用。譬如:某電廠在運行的過程中,重熱現象引起了上層和工作人員的注意,他們決定采取儲存熱能的方式來合理利用重熱現象[3]。通俗地講,就是將吸收式熱泵安裝在多級汽輪機設備中,而熱泵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發生器、冷凝器、吸收器和蒸發器。在熱泵的作用下,上一級設備在熱能轉化過程中,剩余或者新產生的熱能可以被下一級設備利用,環環相扣,以此來實現循環往復利用,從而將熱量的轉化效率大大提高。當然也要對轉化效率進行提高,借此來保障電廠的生產效率。除此之外,在此過程中,重熱系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也是工作人員所必須保持警惕的。一般來說,重熱系數的區間范圍是0.04~0.08。其具體數值則需要工作人員將所學與所想結合,并建立在設備運行實際情況上,綜合各方面來計算得出。要對重熱的真實情況進行實時檢測,確保在發現問題的第一時間,能夠找到解決辦法,作出調整。
一般來說,當要滿足全周進汽時,其實只需要一級節流調節就可以了,而且效果顯著。譬如:當對小容量機組和基本負荷較大機組進行實驗時,當發電機組的工況變化和各級溫度差異較小時,就會發現,調節效果就會變得明顯。但現實問題在于,工況發生變化所帶來的一些列問題。工況的變化會導致節流損失,不僅如此,它還能使得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效果降低。由此會導致成本的提高,而實現高經濟效益也就了無稽之談。上述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工作人員對汽輪機的全方位監控。由于問題不可小覷,必須在具體工作開展前,獲取汽輪機流量。在實際運行中,通過設備的各項參數來計算設備的各級焓降和壓差,了解設備的承重情況,各零部件的功率、注意細節等。綜合各個事項,在壓力情況方面,對汽輪機運行前進行對比情況分析,基于以上數據,對通流的變化情況進行判斷。
在電廠運行過程中,不起眼的外界負荷也會對電網頻率造成影響。當外界負荷的狀態變化明顯時,電網頻率也會隨之有著較為明顯的波動。應對上述存在問題,穩定電網頻率是突破口,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調頻來避免這些問題[4]。譬如:眾所周知,調頻工作一般囊括為兩部分:即一次調頻作業和二次調平作業。①一次調頻作業的特點就是全自動,所有作業都是由發電機組自動完成的,全程無需人工,解放了勞動力。其弊端在于:一次調頻并不能一次性滿足發電需求,不得不需要人工來進行二次調頻作業。②二次調頻作業是對一次調頻作業的補充和細化。該作業對技術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極高,技術人員不僅要了解電網頻率的實際情況,還要結合實際的發電需求,發現問題所在,進行精準有效的調節。由于這一過程操作難度很大,對技術人員專業性技術要求極高,所以電廠需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以便技術人員能夠更好的解決此類問題。
綜合各方因素,我國能源資源日益緊缺、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峻,隨著電廠的發展,生產效率問題讓愈來愈讓人們重視,熱能與動力工程在電廠中的創新改革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在未來發展中,必須對技術人員加強培訓,強調資源利用率,將所用的能耗盡可能降低,譬如:濕氣造成的多余損耗,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重熱和節流調節問題,同時對合理的調頻方案進行制定,一切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以此來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緊缺問題和環境污染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