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喜歡到酷愛攝影、從酷愛走向職業攝影長達數十年,越拍越覺得不盡人意,常常覺得自己被禁錮在一個很難突破的思維定式中。如同工業轉型,怎樣從泛泛重復的裝備制造轉向符合時代市場需求又與界內不同的創新創造新型工業軌道上來}這是每個攝影人都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思考反省的問題。
藝術的生命貴在吐故納新,藝術不論輩分地位、不論裝備資質,更不論如何宣傳炒作。論的是作品的優勝劣汰,論的是作品的品質與內涵是否有個性化的“新”字,論的是作品的感染力和受眾的接受程度。西藏采風,讓我又一次帶著此問題觸景追思去尋求理想的攝影之夢。
我們是以自駕車長途旅行的方式,從沈陽出發,以藏東高山峽谷、減北高原、藏南谷地為拍攝點,以挺進阿里為主要目的地,組成有深度拍攝計劃、自我把控時間線路的小分隊,開啟了往返行程15000公里、歷時30余天遠征阿里秘境的攝影創作之旅。
攝影創作論起來容易,做起來常常是眼高手低,它確實需要應用理論的引領和提高,它不同于單純的旅行影像紀錄,更不同于休閑娛樂性的消費。攝影是思想性、目標性、選擇性乃至寓意性很強的文化體驗的藝術創作。它是感性和理性相融合而提升出的視覺語言表達,是思想與藝術相得益彰而釋放內在精神力量的創造性勞動。
西藏的攝影作品其質量與數量的盛況幾乎雄踞全國首位,大家最擔心的是拍得雷同,大家最關心的是能否出新。想什么、看什么、做什么是這次創作的先導性問題。尤其是在題材選擇、作品主題、思想立意、視覺語言、樣式呈現諸方面都有了不同視野、不同取向的考量。
結合這次西藏拍攝期間的創作體驗,與大家分享三點體會:
一是想別人想不到的取象構思;二是看別人看不到的視覺內涵;三是做別人做不到的精心投入。這三個“想不到、看不到、做不到”轉化為屬于自己“可以做到”的自覺行為,甚至具有排它性、原創性突破。一點拙見,希望可以給其他攝影師們一點點啟發。

SONY ILCE-7RM3 f/11 1/40秒 ISO 800紡織,西藏盛產羊毛和羊絨,毛織工藝發達。毛織原料以羊毛為主,產品有氆氌、藏被、藏毯、圍裙、口袋、背包等 攝影丨劉志超

SONY ILCE-7RM3 f/11 1/1000秒 ISO 400信仰,西藏人民心中充滿了虔誠和信仰 攝影丨劉志超
攝影創作區別于其它藝術門類的創作,它必須以現場實存景物為依據來進行構思創作,即使創意的、疊加的、虛擬的、抽象的創作也要源于現場元素的攝取。這種他人也可復制的現場,為攝影人的獨創帶來了難度。因此,作者創作中別具匠心的想法、構思將成為作品優劣的前提所在。
想什么?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的思考:其一是不是具備有思想深度又令讀者所吸引和關注的題材,即使有雷同題材,是否有與眾不同的新切入點;其二是不是具備別人未曾表達的鮮活思想、觀點和問題,是否耳目一新激發讀者求知的欲望與思考。如果是風光類作品,是否能別開生面激發讀者情感與詩意性的回味;其三是不是具備作品獨有的視覺語言、別致的藝術架構和精神層面的感染力。總之,作者的想法要靠扎實的理論統領,要靠豐富厚重的思想、文化內涵的根基,還要靠閱讀、比較、提煉成果的原始積累,才有可能超越別人的想象力。
攝影創作要求作者最基本的功夫是觀看中的洞察能力、辨別能力、選擇能力以及觸景生情所激發出靈感的發現能力。所謂“看”就是作者觀看中的縝密思考,打破其傳統的觀看方式、視角、思維定式,突破以唯美統領取象的思考方式方法,讓創作主題集中于思想深度的發掘中,讓作品突顯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的高度融合,通過作品給予讀者新的呈現樣式和區別于傳統影像的原創性創作成果。
看什么?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思考:其一是要更多的觀看別人不曾觀看的創作對象,增加自創作品的陌生感、新鮮感和新的認知感悟。但決不是異域風情、未知領域就是好作品,避免把“看什么”歸結于奇、艷、特、險的誤區,而忽略“看”中對風格的塑造與影像品質內涵的挖掘;其二是看別人作品不曾揭示的思想亮點、問題焦點、風采熱點等。避免觀看、關注的對象與別人創作的內容、視角同質化、雷同化。力求在“看中發現新內容、新視覺、新樣式、新啟迪;其三是把看轉化為行前觀看和閱讀別人的好作品,從中借鑒好的創作思路和手法,消化和轉化為屬于自己的個性特質的創作風格,突出作品的唯一性。
當下我國攝影普及化程度令世人仰慕,用圖片傳播信息、表達情感、分享成果已成為國人龐大網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難以估量的照相群體正源源不斷邁入攝影創作的大軍。這一讀圖的時代,讓人們的鑒賞、審美、評價水平越來越高,進影像領域的門檻雖低,但進入高端、高質量、高水平創作的門檻卻越來越高。同時創作的同質化、雷同化、碎片化傾向日益突顯,審美疲勞以及創作徘徊的背后,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反省和思考。除新聞攝影外,記錄性、文獻性、復制性創作已遠遠滿足不了時代的渴望和大眾的精神與文化需求。實踐驗證,只有創新才能破解攝影的難題。上述所談創作的“想什么”“看什么”是破解問題的基礎與前提,而“做什么”恰是鞏固創作成果的根本保證。
從攝影的表層看它是瞬間藝術,但它卻是在原始積累、苦行歷練的漫長歷程中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創作理念、攝前意識、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才有現場果斷敏銳的瞬間抉擇。攝影的成功最需要的是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創新、苦于投入。因此需要作者在投入上做實、做穩、做精、做持久。
做什么?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思考:
其一是攝影觀念的創新,自覺地探索掌握攝影相關基本理論的精髓,適時而科學跟進當代藝術的時代脈搏,心境、語境不落伍,創作觀念不守舊,用新思想、新觀念、新的觀看與呈現樣式去架構新影像。牢牢把握心中的情懷、故事、詩意、夢想、價值與意義,它決定所取物象的精彩程度,即心象決定物象的品質。從影人提升為學人是超越自己、趕超別人最優先要做的功課;
其二是創作的自我否定與修煉。藝術創新意味著既有當下對過去的傳承創新之意,又有當下對過去的變革與否定之意。作者在不同的創作時期能回頭看,總結成功與失敗,并有勇氣、有理性去否定自己的某些偏差與過失,是一種可貴的自學、自律、自覺、自強精神,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自信品質。文藝批評是藝術創作不可逆的客觀規律,尤其是自身潛在的自我批評,比批評他方藝術更重要;
其三是培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與作風。創作需要豐富而厚重的生活歷練與感悟,心入身入情入大地、民間才有源源不斷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血脈注入創作的肌理與內核,才有中國風采的筋骨與力量。克服短期行為和急功近利思想,克服重操作、輕務虛,重表象、輕內涵的通病。強化創作原創意識、切片意識、文本意識、命題意識,從碎片化、唯美化的困擾中走向理性化、個性化、多維化、時代化的創作軌道上來。專題攝影是作者的基本功,它既是短期或是一次性創作文本,更有長期專注性創作文本。有成就的作者甚至用一生在重點關注某一題材、某一區域的變遷始末。單幅題材創作更有難度,也需要不斷博弈、凝練。盡管所獲成果有時具有偶然性,但卻是在長期篤學悟道所積淀的必然中獲得的應屬于他的偶然。
因攝影創作具有記錄性、紀實性的基本特征,同類型題材、體裁以及呈現方式很容易類同,因而更需作者依托自身的優勢、特長、智慧、個性乃至新思維去創作與別人不一樣的思路與風格。想別人想不到的構想、看別人看不到內涵、作別人作不到精心投入是創作具有唯一性、原創性、排他性的最佳選擇。
數十年來遠超百萬人到西藏拍照、創作,但大多集中在相同的綜合性風景、少數民族宗教、人物特寫等題材上,缺少科學領域性、專業性、職業性等學理攝影創作題材。如西藏人類學、環境學、地質學、社會學、生態學、建筑學、美術學、遺產學、氣象學、水資源學等等的學科系列攝影創作題材。
180余年的攝影發展史告誡世人,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歷史、供人回味審美的圖片與文獻,攝影還要為廣泛的科學領域服務、為建設和諧綠色安全地球村服務、為循環經濟的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為消解城鄉差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文藝強國、踐行中國夢服務。
盡管我們此行還不能完全達到這一夙愿,但這艱辛而震撼之旅,讓我們在驚喜、驚奇、驚心動魄、起伏跌宕的涌動思緒中,深刻體悟到攝影創作的本質內涵、藝術價值和深刻而高遠的社會意義。攝影人的擔當不應是過度過量的重復性創作,而應是差異性、開拓性、創新性的時代使命之舉,并努力奮斗打造更多叫得響、留得住、傳得開的好作品。

SONY ILCE-7RM3 f/8 1/125秒 ISO 1000 日常勞作 攝影丨劉志超

SONY ILCE-9 f/11 1/80秒 ISO 400 旅行時光 攝影丨劉志超

SONY ILCE-7RM3 f/11 1/60秒 ISO400 把美麗西藏直播出去 攝影/劉志超

SONY ILCE-9 f/11 1/40秒 ISO 800 搖籃 攝影丨劉志超

SONY ILCE-9 f/11 1/1250秒 ISO 800 全家總動員 攝影丨劉志超

SONY ILCE-9 f/11 1/1250秒 ISO 800 收獲的喜悅 攝影/劉志超

SONY ILCE-7RM3 f/11 1/100秒 ISO400 牛糞是藏族同胞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燃料 攝影/劉志超

SONY ILCE-9 f/14 1/25秒 ISO 400 偷偷瞥一眼 攝影/劉志超

SONY ILCE-7RM3 f/11 1/500秒 ISO400 豐收的季節 攝影/劉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