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平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江蘇 南京 210031)
長期以來,旅客在鐵路客運列車內違規吸煙和無票乘車等行為時有發生,而由于鐵路站車現場處置手段缺乏、力度不夠,嚴重危及鐵路運輸安全、干擾鐵路運輸正常秩序。《關于在一定期限內適當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火車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后,很好地彌補了鐵路旅客運輸領域失信人員懲戒空白,對確保鐵路運輸安全、維護鐵路運輸秩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規范推進此項工作,中國鐵路總公司出臺《關于限制鐵路旅客運輸領域嚴重失信人購買車票的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規范具體操作流程,但由于其屬于鐵路系統內部管理辦法,不能作為現場處置該項工作的依據。而《意見》規定的部分條款又比較原則,有些方面尚有較大的執法空間,給現場處置帶來一定的困惑,一旦適用法律欠妥,后果將十分嚴重。因此,有必要對《意見》進行充分、妥當、全面地解讀,正確反映其立法本意,合法合理地推行此項工作。
鐵路部門根據《意見》要求,將符合《意見》中限制范圍的行為責任人錄入信用系統并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內乘坐火車,是鐵路部門根據國家行政機關授權的一種行政執法行為,因此必須符合行政法的有關要求,否則將承擔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鐵路部門必須依據行政法的法律規范開展執法工作。作為行政法的適用范圍(法理學稱為法律淵源)可分為憲法、法律(如鐵路法);行政法規(如鐵路運輸安全管理條例);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公約、條約或協定、法律解釋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同時也包括政策。政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基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形勢和問題作出的政治決策和對策,包括國家政策與執政黨的政策,國家政策可作為行政法的淵源。《意見》屬于國家政策范疇,可以作為鐵路依法行政的依據,但由于國家政策的法律效力偏低,其規范條款必須有上位法的支持,否則其正當性會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依據國家相關法律規范的要求對《意見》條款進行恰當解釋、正確認定。
3.1 相關法律對“持失效車票乘車”的規定《合同法》第二百九十四條規定“旅客應當持有效客票乘運。旅客無票乘運、超程乘運、越級乘運或者持失效客票乘運的,應當補交票款,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交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第二百九十五條“旅客因自己的原因不能按照客票記載的時間乘坐的,應當在約定的時間內辦理退票或者變更手續。逾期辦理的,承運人可以不退票款,并不再承擔運輸義務。”《鐵路法》第十四條“旅客乘車應當持有效車票。對無票乘車或者持失效車票乘車的,應當補收票款,并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拒不交付的,鐵路運輸企業可以責令下車。”
合同法、鐵路法均提出了對旅客未“持失效車票乘車”的處理規定,但對“失效車票”的內涵沒有明文規定。
3.2 相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鐵路車票分為普速車車票和動車組列車車票,除發售直達票外,普速車還可發售通票。車票有效期由原鐵道部制定的《鐵路旅客運輸規程》(以下簡稱《客規》)規定。《客規》第八條“鐵路旅客運輸合同從售出車票時起成立,至按票面規定運輸結束旅客出站時止,為合同履行完畢。旅客運輸的運送期間自檢票進站起至到站出站時止計算。”第二十五條“直達票當日當次有效,通票的有效期按乘車里程計算”;第三十四條“旅客不能按票面指定的日期、車次乘車時,應當在票面指定的日期、車次開車前辦理一次提前或推遲乘車簽證手續,特殊情況經站長同意可在開車后2 小時內辦理。持動車組列車車票的旅客改乘當日其他動車組列車時不受開車后2小時內限制。團體旅客不應晚于開車前48小時。”
作為規范性文件的《客規》提出了“直達票當日當次有效”、“通票的有效期按乘車里程計算”及提前或推遲乘車辦理手續等方面的規定,對“無效車票”的概念及內涵也未提及。
4.1 “失效車票”和“無效車票”異同點在鐵路法和合同法中,提出的是“失效車票”這一法律概念,而《意見》中提出的是“無效車票”法律概念,這兩個法律概念是否為同一概念,需從當時制定這兩部法的歷史來談。鐵路法提出的“失效車票”法律概念,是在鐵路車票長期執行車票有效期規定的背景下提出的,即鐵路車票有效期是按旅客發到站間的客運運價里程直接計算出來的,旅客只要在車票有效期內均可在鐵路旅客列車任一停車站上下車,但當旅客在途中車票有效期終了,車票就不再具備合同的效力即失效,所以提出“失效車票”這一法律概念,是符合當時情況的。
《意見》中提出了“無效車票”這一概念,在概念前增加了“偽造、過期”兩種情況,而鐵路法中“失效車票”具體體現在《客規》中就是車票有效期終了的情況,即鐵路法將“失效車票”限定在“過期”這一情況,從鐵路法對《客規》、《意見》的地位來講屬于上位法,應當將《意見》中的“過期”理解成鐵路法中的“失效”,將其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拓展,因此,《意見》中的“持偽造、過期等無效車票乘車”這一概念等同于“持偽造、失效等無效車票乘車”更為準確。
4.2 “無效車票”概念理解“無效車票”主要針對“偽造車票”、“失效車票”兩種情況而言,“偽造車票”概念內涵比較清晰,本文重點介紹“失效車票”。
作為“失效車票”法律概念的解釋有其特定的原則和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兼顧法律穩定性與情勢性原則[1]”。這就是要兼顧制定法的內容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上述已把“失效車票”本來意思作了說明。隨著鐵路的發展,特別是動車組開行后,為了更好地維護鐵路運輸秩序,鐵路對車票的有效期作出了新的規定,即直達票當日當次有效,通票尚保留有效期,但與原來車票有效期也有本質的區別,即除中轉換乘外不再允許旅客中途上下車,同時增加了“全程在鐵路運輸企業管內運行的動車組列車車票有效期由企業自定”的條款,因此從條文上理解,只要不符合“當日當次”規定,均可按“失效車票”處理。
4.3 “失效車票”目的性擴張解讀及認定“失效車票”這一法律概念的文義概念比較清晰,但鐵路運輸實際情況極其復雜,按此概念簡單認定處理會帶來一系列預想不到的情況。如旅客由于一些特殊情況,必然會產生提前、錯后乘車等情況,如果簡單按“當日當次”即一律按“失效車票”處理,其正當性會受到質疑,鐵路現行的提前乘車有效及開車后可以改簽當日票等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佐證。
區分提前或錯后乘車是否界定為“失效車票”或“有效車票”的前提應從乘車目的的正當性進行考量。持“失效車票”乘車從乘車目的考量應包括三種形態,一種是故意逃票乘車的,另一種是特殊情況來不及乘上車票上車次的,第三種是誤解了零點概念導致“誤乘”的。三種情況應區別對待,第一種情況屬于主觀故意應當按“失效車票”處理;但第二、三種情況簡單依據“當日當次”按“失效車票”處理缺乏正當性,可視情況分別按“失效車票”、“有效車票”區別對待。但第二、三種情況如何界定“失效車票”、“有效車票”成為十分棘手的難題,一般來講可按是否為主觀故意行為且過期時間較長、誤解了零點概念判定,但具體是多少時間才算較長沒有明確的標準,只能由鐵路部門根據當時的情況綜合判斷考量。
鐵路車票按“當日當次有效”界定“偽造、過期等無效車票”適用法律是合理的,但旅客因特殊情況提前或錯后乘車一律按“失效車票”處理缺乏正當性,需根據案件情況依據旅客的主觀過錯程度從目的性擴張認定其具體適用“持失效車票乘車”、“持有效車票乘車”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