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楠(陽江職業技術學院)
2019 年1 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其中提及為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重視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培育。2019 年6 月,教育部發文的《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更是強調要強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在傳授基礎知識與培養專業能力并重的同時,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2017 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中也強調高職院校應努力探索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融合的有效途徑,弘揚“大國工匠”精神。
上述各類文件及成果表明,培育學生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極其重要。這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方位培養。而落實到高職教育中,則可集中體現為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范疇。
職業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職業信念,包括職業道德、職業心態、職業價值觀意識等。職業知識技能,體現為做好一個職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職業行為習慣,指習慣性的職場綜合素養在行為上的表現。職業信念作為隱性素養是職業素養中的根基,與另外兩個顯性素養相互影響、依存、滲透,成為有機的整體。用Virginia Satir 冰山理論做比喻,隱形素養就如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對職業顯性素養起著決定和支撐的作用,但卻容易被忽略。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不僅應當注重知識技能等顯性素養的培養,更要強化隱形素養的培育,兼顧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經濟法》是高職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具有普及法律基本常識和強化專業崗位相關法律知識的重要作用。以市場營銷專業的《經濟法》為例,該課程的專業知識任務是強化學生日后在企業的基層營銷、管理、財務等相關領域樹立依法經營、合法開展業務的理念。同時,利用經濟法來強化其領域的核心業務能力。
將職業素養融入《經濟法》課程教學,能強化學生在職業崗位中法律意識和素質能力。同時,在經濟法條文解讀、案例分析及實踐調研等教學中,進一步鞏固學生職業素養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導向。
1.職業道德意識與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表1 職業信念模塊在營銷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內容

表2 職業知識技能模塊在營銷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內容
高職《經濟法》課程涉及的主要法律將近二十部,因此為了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信念和核心價值觀,可以上述表格呈現的內容方式,針對性地在每部法律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生對應類型職業信念的培養。例如,可從中國公民、擇業者、職場職業人等不同身份角色來演繹和探討對應的職業信念,并把對應的經濟法律知識融入到相應的角色場景中。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帶著情懷情感去自主學習解讀經濟法律理論,也有利于學生在強烈的公民愛國情懷、社會使命感、自我價值實現等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積極深入地自主植入良好的職業信念和價值觀。
2.職業知識技能與崗位相結合
對學生職業知識技能與崗位融合的培養主要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個人實訓和小組實訓來完成。本課程的核心小組實訓是針對當地城市,開展為期一個學期的某行業經濟法實施情況的調研。每個小組自由選擇行業,并通過小組行業調研來讓學生完成市場調研、產品管理、廣告、公關、促銷、渠道、店面策劃、商品推銷、客戶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并通過數據整理和分析挖掘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3.職業行為習慣與禮儀規范相結合

表3 職業行為習慣模塊在營銷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內容
職業行為習慣和禮儀規范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認知、實踐而演變形成,需要長期的時間投入和學生的自主行為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注重中高校課堂中引入潛移默化的職業行為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這能幫助學生提前樹立良好的行為意識和慣性行為導向,更好地實現職場人的角色轉變,受到更多企業青睞,讓良好的“職業信念”和“職業知識技能”成為習慣。
1.項目化教學

表4 融入職業素養培養的《經濟法》課程中的項目化教學形式
在項目化教學中,將項目教學內容設計成相關具體的職業素養訓練項目。匹配市場營銷專業和經濟法專業課程內容的緊密連接點,通過項目化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在經濟法課程學習中,明確如何在專業崗位工作中培養自我的職業素養,更加細致地自主強化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
2.情景模擬式教學
在教學內容中,把理論知識以崗位實務情景的形式進行整合,通過案例解析和導入相應情景來強化理論知識的應用,提高崗位實踐能力。該方法有助于學生立足真實的工作情景,形成自我系統化的工作思路,把對專業課程知識和職業素養理論層面的學習,轉化為實訓中的自我認知表達和自我實踐的行動力,推動實現學生自身職業素養從認知接納到自覺踐行的質變過程。
3.翻轉課堂式教學
借助網絡平臺和新的教學技術手段,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能動學習專業課程和職業素養的內涵,減少課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例如,利用“藍墨云班課”平臺給學生導入課程各階段學習的項目情景。通過微視頻共享、開發共享多樣化教學資源、設計學習任務等,引導學生自主交流探討及多方互動式點評反饋,做中學、學中做、教學相長。
1.融入職業素養的考核目標,成績量化,注重過程考核
為更好地優化學生對經濟法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全面提高職業素質,需在課程考核中明晰各個素養能力所對應的考核方式和內容。公開量化的成績考核,有利于學生更加重視過程學習,切實著眼于自身的知識理論、技能應用、職業道德修養、良好職業行為習慣等的培養和提高。

表5 基于職業素養培養的《經濟法》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比例
2.結合項目化教學,多方評價
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需要以分組團隊形式完成不同模塊的內容任務。為了更好貼近行業崗位實況,在相關項目里要求學生需進行校內校外的深入走訪調研,自主建立和行業企業或相關門店等的溝通橋梁,以輔助完成具體項目的任務要求。最后,在每個項目和課程的總體考評上,有參與學生項目過程的多方主體將為成為每個學生團隊及個人的評價方。評價結果將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行業企業評價等多方綜合評估來最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