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皮大餡
最近一次和朋友聊天到凌晨,主題是為什么我母胎單身了整整二十三年。
整個少女時代,我都心無旁騖地暗戀一個男生,把我所有對于喜歡、對于戀愛的幻想,都投注在了他的身上,每晚睡覺前閉上眼睛的那一刻,我都真誠地向上天祈禱——
今晚讓我夢到他吧,拜托了!
然后夢到自己做了一晚上的《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天利38套》《小題狂做》,淚流滿面地哭著醒過來。
再然后就是得知對方有了女朋友,并在每一個網絡社交平臺都公布了他和女朋友的合照,把我心底最后一絲不講理的妄想消滅得干干凈凈。
上大學以后,我終于漸漸把那場最終以“擦眼淚擦完一整盒紙巾”作為結局的單方面失戀,拋在了腦后。
我所在的大學是一所經典的理工科學校,男女比例超過五比一,無論是在食堂、操場還是公選課教室里,遠遠望去,都是烏泱泱一片寸頭短發。
這也就使得,在高中時期從未收到過一封情書的我,在大學也見識到了男生各式各樣的表白。
比如走在路上,會有男生突然從天而降(?)說自己手機沒電了,借你的電話打給朋友,其實是打給了自己,只為了要你的號碼。
又比如迎新晚會,滾動的大屏幕上一條一條刷著“觀眾席第二排穿兔子毛衣的小姐姐,你好可愛,可以交個朋友嗎”。
再比如自習座位上留下的小熊軟糖和寫著手機號的小字條。
說到這里的時候,朋友納悶地問我:“所以一個都沒成功嗎?”
我自己也覺得挺神奇,后來我沒有和這些男生里的任何一個聯系。
可能是男生和女生天生表達喜歡的方式就不一樣,一個大膽、一個含蓄,可能是我寫過太多愛情故事,所以這些橋段在我看來都不夠浪漫。
又可能是,我知道真正很喜歡、很喜歡一個人應該是什么樣子,因此我能一眼洞悉對方只是隨便追追,其實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網上關于愛情的說法與話題里,我最討厭的一句話是:“年輕真好,還能對愛情抱有幻想。”
哪怕八十歲,我都覺得愛情里不該揉進一粒沙子。
愛情不能也不該成為“將就”的代名詞,它永遠纖塵不染、閃閃發光。
對一個人有好感很容易,第一次見面合眼緣就可以,但好感的維系好困難。可我想要的并不是隨便,而是非TA不可的執著。
距離戀愛最近的一次是大三那年,我遇到了一個男生。
他滿足當時的我對于男朋友的所有想象與要求——清秀的樣貌、正直的人品、優異的學業以及熱烈真心地喜歡我。
他投三分球的樣子很帥,但是只會看向我的方向。
冬天操場打雪仗比賽的時候,他會一直把我護在身后,最后兩個人一起被圍攻,倒在雪地里,笑得像傻子。
我們一起獲得保研資格,但在我選擇放棄推免,選擇考另一所學校的那天晚上,他連夜幫我收集完了所有考研資料,對我說“沒關系,我在上海等你”。
如果我們是我寫的小說里的主角,那我應該順利地在第二年考上研,然后和他正正經經地在一起。
可現實里,捅破關系的前一秒,我說了“抱歉”。
對不起啊,努力讓自己也像你喜歡我一樣喜歡你,但還是沒能成功。
所以我選擇及時止損,不再耽誤你的時間。
戀愛是最害怕時差的東西。
要兩個人同時愛上對方,戀愛關系才能圓滿成立。
或許下一秒,或許未來的某一秒,我看向你的那一刻,你正好在回望我。
而我在等你伸出手,拉著我去有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