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玉
“戍邊之謀,始于秦漢”,其中,“戍邊”就是保衛邊疆的意思。秦代雖短,但開創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局面,奠定了之后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基礎,并最先推行了屯墾戍邊制度。秦代推行屯墾戍邊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持邊疆地區的社會和諧,強化對邊疆地區的政治掌控,增進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由于該政策施行效果顯著,被后世沿襲并不斷改進。
漢代歷時400余年,其間以屯田為核心方式對西域進行了開發和建設,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鞏固了祖國西北邊防,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一、對漢代屯墾戍邊制度的研究
對漢代屯墾戍邊制度的研究不僅有著較高的學術價值,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張澤咸、郭松義的《 中國屯墾史 》,以及馬曼麗主編的《 中國西北邊疆發展史研究 》都對中國邊境的屯墾制度發展以及西域開發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在屯墾戍邊制度、戍卒的生活等方面,張安福在《 歷代新疆屯墾管理制度發展研究 》一書中系統地探討了漢朝行政體制改良,兵屯、民屯的組織形式及變革;陳延琪的《 西漢至清歷代王朝開發新疆的思想評述 》和方英楷的《 中國歷代治理新疆國策研究 》都認為,西漢時期漢民軍隊開荒屯地,新疆得到開發并繁盛一時,各族人民出現了大融合的局面,而東漢時期,統治者重內地輕邊疆,新疆的發展大不如前;高元武在《 影響漢代守邊戍卒健康因素的相關研究 》一文中闡述了在漢朝時期飲食結構與戍卒健康之間的關系,還原了漢時西北生活的原貌;魏振龍在《 漢代居延隨軍戍卒家屬研究 》一文中以居延漢簡及部分西北出土的漢簡為主要材料,對漢簡涉及的隨軍戍卒家屬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有關戍卒隨軍攜帶家屬、戍卒家屬居住等方面做出了創新,發掘了漢代邊塞駐軍屯戍的生活軌跡。
在漢代西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劉繼光在《 中國歷代屯墾經濟研究 》一書中探討了自漢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屯墾經濟的發展,總結了中國歷代屯墾的經驗教訓和功績,認為國情的穩定與否和屯墾經濟的興衰息息相關;樊根耀在《 論古代新疆屯墾的經濟意義 》一文中以西漢、唐、清三代為例,論證了新疆屯墾戍邊對邊境穩定的積極影響,絲綢之路繁榮一時,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新疆經濟發展。
國外學者,如日本學者松下芳男的著作《 屯田兵制史 》有篇幅談及中國西部邊境屯墾的相關內容;日本學者米田賢次郎在《 秦漢帝國的軍事組織 》一文中對漢朝北疆的邊防制度也進行了探討。
二、屯墾戍邊制度的起源
(一)秦代時期的戍邊制度
關于戍邊,《 說文解字 》注:“戍,守邊也。從人持戈。”《 康熙字典 》中“邊”指“邊境也”。綜上,戍邊即用武力守衛邊境。然而,廣義的戍邊制度還包括朝廷制定的政策、規定,建立的相關機構及采取的有效執行措施。
屯墾戍邊制度自秦代開始施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隨即對嶺南百越地區發動了戰爭,廢諸侯,設立郡縣,推行郡縣制。為了穩固帝國初期的戰爭成果,秦始皇在嶺南以及河套地區施行屯墾戍邊制度,將內地的人力資源輸入邊疆,其中大部分人是士兵,還有少部分的普通百姓、商人等,在河套地區設立了40多個縣進行人員安置。在秦代的嶺南太守任囂及其后繼者南越武王趙佗的努力下,當時的嶺南地區迅速從原始部落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徹底融入了中華文明。
(二)漢代的戍邊制度
西漢初期,為了應對匈奴的頻繁騷擾,政府派軍隊在北部邊關駐扎。為了減輕邊疆地區軍隊糧食供給不足的壓力,文帝、景帝曾先后命令內地向邊關運送糧草。一些官員為了長久維護邊塞的安全與穩定,提出了向邊境移民并在當地開墾田地、繁衍生息、守衛邊疆的辦法。此舉既能戍守邊境,又能免除政府運輸糧草的開銷。但西漢前期更重視休養生息和削藩,對匈奴主要采取和親政策,未能充分重視北邊的防守,也沒有足夠數量的罪犯或平民可供遷徙。到了西漢中期,才真正實現了政策的轉變,由向邊境運送糧草改為向邊境大規模移民戍邊。
早在漢文帝時代,大臣晁錯的《 守邊勸農疏 》中,就提及,與其讓遠方的士兵守塞一年,不如選擇長期居住在邊疆從事家庭耕作,更利于邊疆駐守;在要害地方、交通要道,規劃建立城鎮,放逐有罪之人于邊疆城鎮生活。晃錯的移民戍邊辦法被文帝所采納。漢代各邊郡地區,自郡守以下,主要設四個分級統領,分別是都尉府、侯官、部、烽燧長。由此,形成了自郡、國、都尉以下嚴密的守塞戍邊之制。
三、漢代屯墾戍邊制度于民之利害分析
(一)利民的漢代屯墾戍邊制度
自漢文帝起,屯墾戍邊制度即開始實施。軍事上,修城建堡通路,引進居民千戶。經濟上,優待戍邊軍民,分派房屋和土地,備好農具和種子。從內地發配到邊疆的人由政府補貼生活,直到能自立為止。政治上,政府保護移民的權利,賞賜官爵。家庭上,政府包辦婚姻,從內地買奴婢分給單身屯民并與他們結婚。
戰時對英勇作戰抗敵的軍民,給予戰利品的一半作為獎勵,而對被敵人搶走的邊民,由政府出錢贖回。此外,還進行植樹養畜、開辦醫館、修建祭祀廟宇等公共福利事業建設。
遠處邊陲的戍卒的生活,并不只有枯燥的軍事勞作任務,也有相對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文化學習、信仰生活、娛樂活動等。漢代重視文化教育,要求戍卒熟知“烽火品約”、知曉相關法令、了解與生活相關的知識,以此提高戍卒的軍事素質、增強軍隊的戰斗力。
西漢時期施行的戍邊政策,促進了新疆統一和民族融合,保衛了西北邊境的領土,開發了新疆地區,促進了新疆地區和邊內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絲綢之路的繁榮。
(二)害民的漢代屯墾戍邊制度
西漢末年政權動蕩,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的地主經營著莊園,豢養“部曲”或“家兵”,逐漸成為當地的豪強勢力。中央朝廷力量衰弱,很多豪強地主趁勢擁兵自立,以田莊塢壁為基礎工事,雄霸一方。新朝皇帝王莽為了緩和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而效果卻適得其反,進一步激化了矛盾。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強勢力趁機擴充實力,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集團。百姓的生活并沒有得到改善,這樣的情況在邊疆更為顯著。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頒布了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相關政策,但土地兼并和莊園經濟發展的勢頭并未逆轉,豪強地主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干預和影響更加顯著。在漢代的田莊經濟環境下,百姓生活日益貧窮困苦,甚者流離失所、衣食無依;國家財政短缺,而少數官僚地主集團的手中卻持有大量的土地和資源。
東漢中期,官員貪腐現象越來越嚴重,戰亂與饑荒并行,政府不得不加重賦稅,以保證邊防軍費的給付,東漢財政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家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矛盾激化,農民揭竿而起。東漢政府的軍事力量孱弱,只得依靠經過累年經營發展壯大起來的軍事集團,而擁有實際軍事力量的州牧刺史、豪強地主則利用鎮壓動亂的時機割據地方,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漢代的屯墾戍邊制度下,守衛邊疆的戍卒大都是貧苦百姓和罪犯,他們的生活條件艱苦,法律地位低下。由此可以看出,漢代的邊境和平穩定,是以眾多充當戍卒的貧民和罪犯在邊疆艱苦環境下的忍耐和掙扎為代價的。其中,針對罪犯的所謂的弛刑,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漢代社會的矛盾。
四、漢代屯墾戍邊制度于現代邊防體制改革的啟示
(一)當代國情與邊防制度
新疆是絲綢之路的關鍵橋梁,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口岸。新疆共有58個邊境團場,它們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國等國接壤,齊心協力地守衛著我國的邊境線。
我國現存的屯墾戍邊制度很多方面與傳統的屯墾戍邊制度不同,新疆建設兵團實行的是國有農場經濟體制。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軍墾農場的吸引力弱化,兵團中的技術人才逐漸流失到東南沿海地區。同時,農墾二代多選擇回遷內地或遷入疆內城市,兵團一度出現了招不到足夠勞力來收摘棉花的局面。兵團自身的經濟得不到發展,屯墾戍邊功能也隨之弱化。為了應對新疆發展的新形勢,“建城戍邊”策略作為“屯墾戍邊”戰略的創新與延伸,被推上了歷史舞臺。“建城戍邊”要求兵團城市迅速建設好城市的基礎設施,并盡可能開門引商,鼓勵各類人才進入新疆自主創業。兵團城市的發展要從思想理念與形態結構兩個方面同時進行,不僅要實現區域地表的形態改變,也要實現地域人際關系及生產生活、治理方式的轉型。為大量高學歷者集聚開辟合作空間,使兵團城市成為科技創新和生產力開發的園地。兵團城市要重視大學和高科技開發區、產業園區的建設,讓高文化社區及組織引領整個城市的發展。
(二)以史為鑒深化邊防體制改革
新時代,城市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而文化引領的發展是唯一可能爭取到雙贏甚至多贏局面的形式。人力資本投資的首要方向就是教育投資,民眾教育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有較大影響。因此,要發展邊疆地區,就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教育投資。
首先,利用學校教育傳播戍邊思想和理念,借此培養一批有識之士,自發投入新疆地區的建設,從而以科技創新帶動戍邊事業的發展;其次,要利用社會學理論,對邊疆社會進行文化渲染,為戍邊事業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最后,政策制定方面要鼓勵青年群體西遷,對于外地高學歷人才的遷入,要考慮其安置方式,為他們提供適當的補貼與優待政策,解決來疆工作者的后顧之憂。
此外,人們多喜愛安穩的生活環境。“維穩”作為新疆兵團的首要任務,不僅是為了應對國際國內反恐維穩的形勢,更是為了邊疆人民的安危。執法有律,嚴加管制,維護好社會秩序,人們會自發被新疆的美麗所吸引,慕名前往居住與生活。“維穩戍邊”要積極發揮兵團的穩定示范作用,借助國家的西部大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倡議,進一步發展和建設新疆地區,促進各民族的交流與理解,共創美好未來。
五、結語
漢代屯墾戍邊文化是社會歷史經驗的沉淀,是國家價值觀念的延展。漢代屯墾戍邊制度維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發展。但在漢代后期,地主豪強的勢力不斷擴張,土地分配不均,農民生活困苦,再加上邊境外患的侵擾、政府強征加稅,導致屯墾戍邊制度間接損害了百姓的利益,農民起義爆發,東漢政權也走向了終結。
參考文獻:
[1]苗普生,田衛疆.新疆史綱[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馬曼麗.中國西北邊疆發展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張安福.歷代新疆屯墾管理制度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4]陳延琪.西漢至清歷代王朝開發新疆的思想評述[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55-61.
[5]方英楷.中國歷代治理新疆國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高元武.影響漢代守邊戍卒健康因素的相關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7]魏振龍.漢代居延隨軍戍卒家屬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8]劉繼光.中國歷代屯墾經濟研究[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1.
[9]樊根耀.論古代新疆屯墾的經濟意義[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19-23.
[10]曾加.張家山漢簡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1]岳光,李一鳴.新中國屯墾戍邊精神研究[J].經濟師,2017(6):27-28.
[12]程維榮.漢代居延戍卒及其法律地位[J].政治與法律,2008(3):145-150.
[13]王綿厚.秦漢東北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14]王維克.論西漢的屯墾戍邊[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9(4):22-24.
[15]伊傳寧.漢代西北戍卒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16]江娜.漢代邊防體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7]李君銳.基于戍邊使命的兵團邊境團場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7.
[18]章建剛.建城戍邊:新疆兵團城市如何建成“先進文化示范區”:兼論其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意義[J].思想戰線,2017(1):51-59.
[19]閆衛華,蘇巧變.從“屯墾戍邊”到“維穩戍邊”: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兵團核心使命的轉型[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33-38.
(作者單位 大連交通大學成人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