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敏
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保留下來的無法復制和替代的資源。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遺產以及各種類型的歷史建筑無疑是城市歷史變遷的重要載體,其承載著一座城市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在城市建設方面并未形成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認識,這就導致很多歷史建筑遭到了無法逆轉的破壞,最終造就了一座座風格雷同、形式單一的現代化城市。
在現代城市開發規劃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手段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可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增強城市的軟實力,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注重協調好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事實證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能為現代城市的發展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能實現對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由此可見,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與規劃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化遺產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積淀,其具有見證歷史、反映社會發展的作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涉及對歷史建筑、自然考古遺址等具有價值的文化物品的保護,這是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文化遺產實際上也涉及一些非物質文化,如歌舞、神話等,這些也屬于文化遺產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價值,具體表現在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上。城市文化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標志和象征,對歷史文化加以傳承,可進一步豐富我國城市文化的內涵,為相關學者研究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提供珍貴的參考資料。然而,當前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現狀并不樂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多歷史文化遺產遭受到無可挽回的破壞。由于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城市在規劃建設時都不注重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雖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卻處于越來越危險的境地,這無疑是令人痛心的現象。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項專業性、政策性較強的工作,要實現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除了提高保護意識以外,還要采取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手段和方法,并要對相關知識、政策文件等進行全面了解。
二、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演變歷程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明顯的進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逐漸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成為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對歷史文化遺產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是當今時代經濟發展、國家整體實力壯大的必由之路,人們對此項保護工作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主要是對一些歷史典籍、重要器物等進行保護,之后才逐漸發展到對歷史建筑、遺址等的保護。從建筑物方面來看,起初主要將保護的重點放在寺廟、教堂等精工打造的建筑藝術品上,之后才慢慢擴展到民間各類生產作坊、民居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普通建筑物上,這就使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越發廣泛,內涵也越來越豐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相關法律法規自然不斷得到完善,這一轉變是與社會文明、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同步的。
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1922年,北京大學組織成立了考古研究所。1929年,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此后便開始系統地運用現代化、科學化的方法對歷史建筑進行研究。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了《 古物保存法 》,次年又在相關《 實施細則 》中增加了保護古建筑的條款。20世紀中期,我國著名的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先生主持開展了《 全國重要文物建筑簡目 》的編寫工作,其中共涉及400多項條目。20世紀60年代初,國務院出臺了《 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 》,該條例中明確列出了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并對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進行了調整和優化。20世紀80年代,國家相關部門確定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總計超過20個,象征著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自此正式實施。20世紀90年代末制定的《 城市規劃法 》中指出,相關人員在設計城市規劃方案時,應當將不損害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景觀等要求添加進去,城市新區的開發和建設必須盡可能在不影響地下文物古跡的基礎上開展。2002年,新修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明確提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概念。截至2003年,我國的歷史文化名鎮總計有10個,歷史文化名村總計12個。2005年,《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 》正式出臺,這是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領域的重要技術標準。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這是我國首部涉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門性法規。之后,我國住建部等部門又相繼出臺了諸多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法規,部分省、市也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編制了針對性的名城保護地方性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切實有效推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層次
(一)層次一:保護文物古跡
文物古跡保護主要涉及對石刻、古建筑、古墓葬、古文化遺址以及近代代表性建筑等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明確指出文物保護的基本方針為“保護為先,科學利用,強化監管”,保護主要是為了全面延續文物所具備的“歷史信息”等多方面的價值,不管采取哪種保護對策,都必須嚴格遵循不破壞文物本來面貌的要求。這里所說的“信息”主要具有以下三層含義。首先,信息具有全息性。人們必須多層面、多角度地去看待文物古跡,對于同樣的文物,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人所看到的亮點是不一樣的,因此,保護也應當考慮到不同視角所呈現出的不同信息。其次,信息內容表現出覆蓋面較廣的特征,不單是文物本身包含著深厚的內涵,文物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等也涉及多方面有價值的信息,其與文物的價值不相上下,鑒于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環境信息所具備的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最后,對信息的理解及其內涵的挖掘是無窮盡的。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更新和改進,對已有的信息會不斷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發現,這一過程是無窮盡的,只有站在信息的角度重新定義和保護文物,才能對各種保護手段和措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層次二:保護歷史街區
國務院頒布的《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中將“歷史文化街區”界定為“城市中歷史遺存元素較多,可有效地展現特定歷史階段文化面貌,且有著一定的規模的區域”。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是最大限度保護最初始的歷史遺存風貌;第二是盡可能保護其外觀形態,也就是說可從內部對歷史街區進行一定的修復和改造;第三是保護并延續其實用性功能,這點是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困難的。對歷史街區的保護主要涉及三個要點:首先是劃定保護區域以及建筑控制地帶的界線;第二是確定區內建筑物保護與整治的方法;最后是明確地區環境要素的保護治理標準,主要涉及根據歷史原貌修復路面、保護古樹等。
(三)層次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要求主要涉及下列幾大方面:第一是對歷史古跡和歷史地段加以保護;第二是對古代城區的整體布局以及風格特色進行保護;第三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繼承與弘揚。在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時,必須站在城市發展的整體角度制定綜合性的保護舉措,這些舉措主要包括編制針對性的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戰略、優化城市布局、合理開發新區、完善古城功能等,同時,還要注重地方性保護法規和條例的制定。當今,很多歷史文化名城中仍然存在諸多未被劃入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的區域,對這些區域的主要要求是盡可能在保留原始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開展城市建設活動。對于部分本身就積淀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的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更應當最大限度保護和弘揚傳統歷史文化,建設與歷史文化緊密相連的美好城市。
四、結語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相關保護政策與規劃體系也越來越完善,取得的成果更是有目共睹,這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阿拉騰.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與規劃[J].青春歲月,2016(5):232.
[2]王景慧.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與規劃[J].城市規劃,2004(10):68-73.
[3]許昌和.城市規劃中的文化遺產及歷史建筑保護研究[J].智能城市,2019(16):136-137.
[4]曹艷.城市規劃中的文化遺產及歷史建筑保護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9):15.
[5]向梅芳.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初探[J].南方論刊,2011(3):98-99.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