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澤寧 崔雨萌 趙舜瑤
近年來,政府對貧困地區文化建設高度重視,但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貧困人口文化水平建設仍存在很多困難。文化知識的缺乏導致貧困人口在社會交往中存在一定障礙,同時,貧困亞文化的延續使得貧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水平難以跟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水平。因此,在扶貧過程中,貧困人口文化水平建設十分重要,只有從文化扶貧入手,才能更好地幫助貧困地區人口擺脫貧困。
一、貧困地區文化水平現狀
在貧困地區,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貧困人口中文盲較多。針對家庭困難學生,我國基本實現了資助全覆蓋。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實施“兩免一補”,對所有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生活補助。盡管如此,貧困地區仍存在輟學現象,部分家長認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小學畢業以后就沒有機會上學。張帆在總結現代性語境中的貧困問題時發現,現代性的擴張帶來的經濟增長與貧困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的,經濟增長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壯大”了貧困人口的隊伍。
(一)教育資源欠缺
貧困地區教育在諸多方面都較為欠缺,如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素質、教學設備、經費等。盡管九年義務教育的落實使得我國教育程度有所提高,文盲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總體文化素質不高的人數仍占很大一部分,其中貧困人口占比很高。一方面,部分貧困地區的教師缺乏專業性,沒有參加過教學培訓、沒有機會外出學習,教學觀念落后,知識面狹窄,難以達到與時俱進的新時代文化層次。另一方面,貧困地區教師的福利待遇大都不到全國平均水平,難以招到優秀的教師前去任教。
(二)文化水平的落后導致思想上的保守
貧困地區交通閉塞,通信不發達,雖然近年來有所改善,但物質貧困在整體上決定貧困文化的產生與傳遞。知識的貧乏、思想的延續往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對貧困人口后代產生重大影響。他們容易變得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很難通過自主學習跟上時代的潮流,從而提升自己的勞動水平。如果這種保守的思想跨代蔓延,將對扶貧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
(三)貧困亞文化現象
貧困文化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美國經濟學家、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于1959年在《 五個家庭:墨西哥貧窮文化案例研究 》一書中提出的。劉易斯認為,貧困人口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一整套相類似的家庭結構、人際關系和超越國界的特定文化體系。當前我國深度貧困的治理過程中,大部分貧困地區是邊緣性地區,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大多表現出很強的亞文化結構特征。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人,容易有自卑感,并產生不健康的價值觀。貧困亞文化現象是貧困長期存在的主要根源,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條件和制度的落后,而是精神文化的匱乏。
(四)貧困人口消費處于低水平聚合狀態
有學者分別利用中國不同省份的數據,采用擴展模型進行實證分析,都得出食品支出仍然是農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費的結論。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根據統計資料,總結出消費結構的變化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貧困人口的恩格爾系數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文化教育支出在總支出中占比很小,也反映出貧困人口消費處于低水平聚合狀態。
二、文化水平對貧困人口的影響
(一)貧困問題的認識,應該立足于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
英國劍橋大學的印度籍教授、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在1981年出版的《 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 》一書中對貧困問題進行了論述。阿馬蒂亞·森通過公理化的方法建立了全新的貧困指數——森指數,能夠敏感地反映窮人收入的變化。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通過聚焦于以自由為核心的可行能力,凸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功能。在當下,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貧困人口最基本的可行能力受到限制。
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貧困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能夠影響福利水平,更能提高整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因此,文化脫貧在脫貧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正相關性較大
接受高等教育有助于自身素質提高,可以改變人的思維及精神面貌,從而擁有更廣博的知識、更強的適應能力。在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數人只具有較低的學歷,大家只能搶占同一個市場資源。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在高科技、智能化的生產環境下越難以獲得平等的工作機會,進而影響脫貧工作的展開。但是如果一個人具有比他人高的學歷,一般情況下收入就會比他人高。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以及個人生產能力,從而增加個人收入。
一般情況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民工福利狀況越好;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福利狀況好。擁有較高的學歷,有助于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能夠用自己的學識技術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相對而言,學歷低,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就少。
三、貧困地區文化水平提升的建議
綜上所述,針對貧困地區人口的扶貧與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文化宣傳教育力度
知識的缺乏,使得貧困地區人們普遍忽視教育問題。教育的影響是十分長久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教育問題的解決,需要政策的傾斜、資金的支持、社會力量的幫扶。發揮輿論正確導向作用,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講座等形式,使貧困人口掌握新思想、新觀念。同時,貧困人口自身要重視教育,樂于接受知識,提升自我,這就需要扶貧干部將教育宣傳工作做到位。貧困人口只有學習基本的文化知識,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才能解放思想,激發內心的致富欲望,從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
在職業教育領域,我國實施了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包括三大行動。一是實施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行動,實現東部地區職教集團、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對西部地區的結對幫扶全覆蓋。二是實施東西中職招生協作兜底行動,東部地區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優質中職教育,畢業后根據學生意愿優先推薦在東部地區就業,實現就業脫貧。三是支持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幫助每個有勞動能力且有參加職業培訓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都能接受適應就業創業需求的公益性職業培訓。
(二)政策傾斜為貧困地區教育創造有利條件
文化扶貧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貧困地區教師的待遇較差,為此,政府可以采用教師流動制度,給高素質教師提供到貧困地區交流鍛煉的機會,同時讓貧困地區的教師有機會外出學習,接受專業培訓。各級政府要將“治愚”與“治窮”相結合,為貧困地區教育創造有利條件。
(三)利用網絡資源,帶動文化精準扶貧
利用網絡平臺整合扶貧資源,像書籍閱讀、政策解讀、文化宣傳等均可在云平臺展示,這種方式不僅節約人力、物力成本,學習效率也更為高效。推廣在線開放課程、互聯網診療等服務,探索智慧超市等新零售業態,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采取“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模式,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四)加強貧困地區普通話建設教育力度
大力推廣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提高貧困人口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文化也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地區,也會有不同口音。推廣普通話,可以暢通各地區的相互交流,消除語言隔閡。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通話,可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促進各地區人們的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全國統一大市場。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醫療大數據助力防返貧研究”(編號:20201142000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廣勝,陳技偉,江金啟,等.可行能力與農民工的福利狀況評價[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65-75.
[2]李小云,高明.現代性與亞文化:深度性貧困少數民族群體消費與貧困的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37-46.
[3]董華,童星.警惕“貧困亞文化”:江蘇泗洪西南崗地區貧困問題的文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16):124-125.
[4]張帆.現代性語境中的貧困與反貧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印度]阿瑪蒂亞·森.貧困與饑荒[M].王宇,王文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馬永華.森的可行能力理論及其農民問題[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5-28.
(作者單位 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