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鉅鑫
聽老一輩人說:戲一旦開始了,即使臺下沒有人也一定要唱完,八方聽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一旦定下了就一定要唱完,不管有沒有人聽。
記得孩時,有一件事我特別記憶深刻,我的村子就有一個戲臺子,記得每次表演戲劇的時候,總會有那么一群人,拿著一張張小板凳過去圍觀,好不熱鬧,發小的爺爺,是鎮上有名的戲劇師,發下立志要得到爺爺的衣缽傳承,長大后成為爺爺一樣有名氣的戲劇師,我卻不以為然,不是我不屑,而是在這個年代還會有人去研究戲劇這種東西,還不如多學學音樂、舞蹈、或者其他藝術門類,這才是潮流,正月里來,村里的戲臺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戲劇表演,臺上也只有一個滿臉紅裝的人在扮演者各種角色。臺下剛開始還有那么幾個圍觀群眾,不一會皆是吐槽了那么幾句,紛紛離開了這個戲臺……臺上的人并沒有停下戲劇,面對空無一人的臺下繼續表演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顫顫巍巍拿著一只小板凳,來到臺前坐下,老人哭了,臺上的人也留下了兩行眼淚,臺上的人心里想這是我最后一次表演了,以后我也不是戲劇師了……
臺上的表演結束了,表演的戲劇師也走了,老人帶著哭腔說:這個戲臺子啊,沒有了,今后這戲啊,也聽不著了。我心里想,老人為什么哭,為什么那么癡迷戲劇,戲劇沒了,不是還有電視節目么,難道戲劇那么讓人著迷么?后來我從一個電視節目《曲藝雜壇》的節目慢慢的找到了一絲理解與感悟……我覺得戲劇是描寫了人生藝術,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在我看來,真是戲劇的基礎,是生命;善是這個生命的意義、價值;美使得這個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藝術魅力。
何謂真實?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質的。第一,它能使觀眾信以為真。觀眾明知戲是假的,舞臺所演是個虛構的世界,看戲是娛樂,是一種精神游戲,為什么又很樂意在心理上接受戲劇的支配,做“介于信與不信之間的有意識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臺上表現的人生,能使觀眾產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經歷的種種聯想,從而加深對人生的體悟。有了這種聯想、體悟,就會獲得雖假猶真的審美愉快。美國劇作家阿瑟·密勒說:“戲劇與任何藝術相比更要求中肯恰當。明代作家袁于令說得好:“劇場假而情真。”這個“情真”,先由藝術家體驗到了,他先被自己的體驗所激動,才有可能打動觀眾。而戲劇的情感,是感性狀態的理性,總是包含著是非判斷的。表現美好的情感或邪惡的情感.戲劇中的真總是要通向善的。現代戲曲在對人性的描寫上,會超脫于過去的價值判斷,戲劇的真實,還應當是有力量、有力度的。這種力量,源于戲劇的真實、真情,不是細瑣的、卑微的,而是表達了某種“人生的意義。
說實話吧,我覺得戲劇表演還是比較難的,我們所知到的戲劇表演的四大基本功課,聲臺行表,但是我們去學習這聲臺行表,沒有幾年的功夫實屬不行。還有就是,戲劇演員通過唱、念、做、打,舞等簡單明了的詞句,動作等有限程式就能生動形象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戲劇通過演員們不同的臉譜告訴觀看者他們扮演的是何種性格的角色,紅臉表示著忠義,白臉表示這個人奸詐陰險,黑臉表示這個人剛正不阿,藍黃臉更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粗豪魯莽之人,人們的身份地位則是通過他們不同的服飾來展現出來,黃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鳳冠霞帔的是皇后,嬪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將穿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通過腳色區分男女以及他們的特長,動作在戲劇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演員以揚鞭代表騎馬,不同的馬鞭代表不同的馬,以旗畫車輪代表坐車,以劃槳代表坐船等,通過這些簡明的動作就可以讓觀眾他們在干嘛,總之戲劇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觀看,去揣摩,去理解,,才會慢慢的喜歡上看戲,也才能夠看懂戲劇。
現在年輕人對戲劇這種藝術的熱情,遠遠比不上對流行音樂歌曲的喜愛,在這個充滿著各種各式這流行音樂歌曲的世界中,認真的去聽一聽傳統的戲劇,像是在心天里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國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蘊是經過層層積淀,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保留下來的所以中國戲劇確實是很寶貴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風格。
通過曲苑雜壇了解到有稱為國粹的京劇,甜藻優美華麗的昆劇,語言通俗直白的評劇,廣為流傳的黃梅戲,全由女子演藝的越劇等,此外還有對戲曲人物所穿服飾的具體介紹,這些都讓觀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領悟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
還有就是中國戲劇的虛擬性質,一般劇本的編寫都不是局限在一個小場景里,但表演時都是在狹小的舞臺上,因此表演時一定要有虛擬的成分,但這種虛擬并不是單單由于場地的局限性,同時也營造一種美感,以簡潔明了的方式敘事,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例如第一次去劇院看戲劇節目,戲劇演員腿微抬就是上了馬,立起鞭子就是在騎馬,放下馬鞭就是下了馬,動作優美簡單,卻能明了敘事,不可想象如果真的在舞臺如果放一匹真馬,是否會亂套,但可以肯定美感一定是不足的,再比如另一場戲劇,一個女戲劇師,演藝在花園賞花時,舞臺上并沒有放置一花一草,但通過主人翁的臺詞“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于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悅事誰家園,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就表現出來花園的美和她的心境,而且花園的美是無窮無盡的,你想象有多美花園就有多美,這就是戲劇虛擬的高妙之處……
我覺得可能現在的戲劇和以前做一下對比,就戲劇歌舞化傾向和虛擬性而言,從早起就有變化,之所以用變化,而不用發展,是因為它不一定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編的青春版《白牡丹》出現的花神形象,顯得有點莫名其妙也許花神的出現營造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意境美,但實則不必,因為這樣大家都會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走來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詞本身的美感與功能,傳統戲劇與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如何融合,成為了現代戲劇表演的一大難題,戲劇不可能停滯不前,但變化應遵循的是傳統,把傳統戲劇的精髓改的七零八落,則不能稱之為創新,我認為中國戲劇應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把藝術特點發揮極致,對原先經典的曲目保留原貌,
總之中國的戲曲文化,還將走更遠的路,希望以后愈發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