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茜
摘 要:《漢畫像磚的藝術魅力》是一節欣賞、評述的美術課,是根據六年級上冊《刻在磚上的故事》為基礎,結合四川地域文化而改編成的。教材中《刻在磚上的故事》這一節課,是對千年文脈畫像磚的一種應和,這樣的應和不由的聯想起了筆者的家鄉南京。在號稱中國第二大博物館的南京博物館中也有這樣一塊畫像磚,它便是鎮館之寶——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據文獻記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幅磚畫,作為一名地道的南京人,這件出土于西善橋的國家級寶藏給筆者留下了銘心的記憶。而筆者對本節課的淺談借鑒,便想由此展開。
關鍵詞:美術課;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
畫像磚是什么?為什么會有畫像磚?畫像磚又想向世人表達什么?
本節課的教授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的特征決定了其看待事物時的感性多于理性,主觀性多于客觀性,對深遠文化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浮于表面。所以,這三個問題基本上堆積成了一團需要剝解的毛線球,本課的授課老師通過劃分幾個匯報學習小組,將毛球細化,由繁到簡,再到繁的過程中將問題在一節課中緩緩解開。
綜上,本課確定的學習達成目標“毛線球”為——
·了解畫像磚的歷史背景,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學會觀察生活,關心自己周圍的人們的活動和事物的變化,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激發熱愛生活的情趣;
·學習表現生活中的美,凸顯人間百態,展示世事萬象。
所確定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為——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表現漢代畫像磚的特征美,從色彩、材質、種類、構圖、內容、造型等六個方面,以感受這種千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注意小組學習中的分工與合作,巧妙運用好集體匯報和獨立表達的技巧;
·漢代畫像磚背后的千年文脈。
在以上重難點中,尤以畫像磚的藝術形式和特點感知為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為此,本課的授課老師準備了大量的畫像磚的資料,劃分成作業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討論、總結,確定了本課以人文性、探究性學習為學習主線。
一、關聯創想
在實施本課教學的過程中,課例中授課老師是劃分以下五個環節展開學習,每一環節均努力突出本課的人文性、綜合探究性學習特點。即:
環節一:激趣——畫像磚印象;
環節二:探究——畫像磚特點;
環節三:匯總——畫像磚內容;
環節四:體驗——畫像磚制作;
環節五:反思——畫像磚文脈。
以上環節環環相扣,作為學習、點評之例,筆者細數精彩之處得以借鑒于《六朝畫像磚的藝術魅力》一課:
(一)導入環節
課例中授課老師的激趣導入方式很特別,以實物觸摸的方式刺激著學生的感官神經,不
由的拉近了這節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及畫像石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在“迷你版”畫像石的雕刻內容上,也是精心設計了一輛馬車的圖樣,與后面的漢代畫像石教授內容遙相呼應。
將此亮點導入借鑒至《六朝畫像磚的藝術魅力》一課中時,筆者要根據時代背景、畫像磚內容等,在導入環節制作一塊印有人物肖像的“迷你版”畫像石。通過人物衣著、手持物件、身后背景等,引導學生走進鐘山煙雨、六朝興廢的地域特色文化中去。
(二)探究環節
其實,除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習陣地以外,筆者還想通過社會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學生們
有一次課外延伸的文博之旅,地點就定于南京市博物院,近身一睹《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的風采。方式仍然是借鑒課例中授課老師的分組探究法,在出發前制定好每組成員需要收集、匯總好的問題,帶著問題與一顆好奇、探索之心,將課堂搬去博物館,傾聽千年文物的聲音。
(三)交流環節
(1)自己了解了畫像磚的哪些?
(2)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3)畫像磚的獨特性體現在何處?
返回課堂后的交流,筆者想與課例中授課老師的小組匯總相融合,將課堂交給學生,
由他們自己來做主持并開展這一次畫像石文博專場的交流會。
二、總結反思
千年文脈,有了一代代學子的傳承得以千年;風雅浩蕩,有了一次次學者的研究得以浩蕩。畫像石,這一種祭祀性喪葬的藝術,沉睡千年得以展現風雅。畫像石上的內容是一種真實的記載,大到人類交往、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小到市井里的車水、馬龍和人潮,都在向我們訴說著件件故事,記錄著種種風情……歷史因它們而鮮活,今天因它們而精彩。可以說,畫像石就是一個朝代的歷史縮影和文化象征。
新的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突出了美術學習主題的人文性和學習內容的探究性,以使學生接受更多的人文教育和藝術熏陶。因此,本課主旨在于:鼓勵學生關注文化的傳承,關注歷史的積淀,對人文社會發展的變化積極參與其中。
江蘇,江湖河海是它的血脈,吳韻漢風是它的青春。八千年輝煌孕育了江蘇獨特的文化遺存,與人文氣質,它們燦若星辰,閃耀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的殿堂,這便是江蘇人所需要的氣質。希望筆者對本課相關聯性的教學聯想,可以幫助不同地域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得以感知千年文脈的絲絲韻味,感受風雅浩蕩的淺淺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