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摘 要:本文從音樂史學的角度出發,對抗日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本體進行研究,從歌曲的調式、節奏、旋律、結構為研究對象,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采用文獻法、歷史法、網絡查詢法、注引法、摘要法,最后探究作品的歷史價值。
關鍵詞:抗日救亡歌曲;田漢;聶耳;音樂本體;歷史價值
在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抗日戰爭中,無數英烈拋頭顱散熱血,經過14年的浴血奮戰,終將把侵略者驅之國門之外,這是億萬萬同胞共同努力的成果,那個時期的音樂家們,也把音樂變為武器,激勵著無數中國人奮勇抗戰,那些作品在今天也閃耀著時代的光輝,記錄著血與火的征程,那段歷史應被后人銘記,民族精神世代傳承。
一、抗日救亡歌曲的產生與發展
1931年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文藝音樂界的愛國人士開始集結起來,在全國開展“抗日救亡歌詠運動”,這一時期是運動的初期,主要以學院派師生的創作為主,如上海國立音專校長的《國民革命歌》,黃自教授的《抗敵歌》,都是抗日救亡歌曲的早期作品。隨后,具有時代感和進步思想的青年音樂家,聶耳在1934-1936年創作了10余首革命歌曲,這些歌曲節奏簡單、易學易唱,反應群眾生活和內心的吶喊,一下子傳遍大江南北。1933年左翼詩人田漢領導聶耳、任光在上海成立“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1934年田漢成立左翼“局聯”音樂小組。[1]這個時期,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浪潮,以上海為中心蔓延至全國各地,歌詠運動開始如火如荼的開展,各地都成立了演出隊,抗戰宣傳隊等。1938年,郭沫若負責抗日宣傳工作,冼星海、張曙為骨干舉辦多場群眾歌詠運動,最多的達到萬人大合唱的宏大場面,抗日救亡歌詠取得空前的成效,為抗日戰爭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
二、《義勇軍進行曲》音樂本體研究
(一)調式和節拍節奏
作品為G大調,2/4拍,進行曲體裁,一字一音,干凈利落,節奏簡單,附點也較少,速度中速,穩健有力。
(二)旋律
全曲在C主三和弦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沒有使用偏音F,全曲只有一個不穩定音B,而且是作為經過音的導音出現,樂曲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感覺。旋律的進行以三度、五度音為主,進行曲的速度鏗鏘有力,音域跨度為9度,從小字一組的G到小字二組的E,音域基本偏中音,適合各年齡段的人演唱。
(三)作品結構
歌曲共有37小節,其中前奏6小節。1-6小節C的大三和弦演奏出號角般旋律,前奏在樂隊一般由小號獨奏,嘹亮的小號音色仿佛在警醒每一個中國人,國家遇到危難,讓愛國的意識覺醒。第5小節兩個連續的三連音由小軍鼓敲出,軍樂的氣勢凸顯出來。第6小節由弱起進入主題,6-9小節為第一句,純五度的音程讓樂句穩定的同時又穩步上升,在低音處喚醒人們的愛國意識。10-14小節是一個三度進行,三個連續附點節奏回到上主音,在第一句的基礎上整體升高三度,起到遞進的作用。15-16小節用4個鏗鏘有力的下行重音唱出了“中華民族”,像是內心發出的吶喊。17的兩個音“到了”,再接上休止符的半拍,非常干脆不拖沓,像是義正言辭的告訴我們,祖國有難,匹夫有責。20-23小節又用了三度進行回到上主音的旋律來更加強調我們面對侵略不能再懦弱下去,要奮起抗爭。23-26小節五度加三度的級進旋律,唱了三個“起來”,催促著中國人站起來,拿起武器同敵人做斗爭。27-33小節反復用C大調和弦及轉位寫出每個中國人充滿力量和光明的萬眾一心。35-37小節3個反復的純五度進行,仿佛看到了前線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為了內心的信念,不停的前進前進!
三、作者及創作背景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在1949年中華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就被第一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莊嚴地推定為代國歌;粉碎“四人幫”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再次將其定為中國的國歌。
本曲詞作者為田漢,被譽為“現代的關漢卿”,劇作家、詩人。他作詞的這首歌曲語言簡短凝練,字字鏗鏘有力,用了比興的手法用血肉來筑長城,長城自古以來是我國抗擊外敵的防御工事,田漢先生呼吁有血有肉的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抵御外敵,把侵略者阻擋在國門之外。
本曲的曲作者是“人民音樂家”聶耳,23歲便英年早逝,在20世紀30年代創作了眾多不朽的革命歌曲,如《鐵蹄下的歌女》、《畢業歌》、《賣報歌》等經典作品,用鮮活的筆觸反應人民在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激發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是中國革命歌曲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1934年田漢創作的《前進歌》的歌詞是《義勇軍進行曲》的前生,據說田漢創作時被捕入獄,歌詞寫在香煙盒上偷偷傳遞出來。在看到田漢填寫的歌詞后,聶耳滿懷愛國的激情一氣呵成完成初稿,于1935年將定稿從日本寄回來。電影《風云兒女》結合了田漢的詞聶耳的曲,最終定名為《義勇軍進行曲》。
四、《義勇軍進行曲》的歷史價值
田漢、聶耳在1935年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正值抗日戰爭時期,這首歌曲像是集結號般的旋律回蕩在當時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的意識需要喚醒,民族危亡之際,需要每一個中國人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得失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前仆后繼,視死如歸。音樂的力量激勵人的精神,有多少戰士唱著革命歌曲沖鋒陷陣,奮勇殺敵。這首歌曲在戰爭年代起到了宣傳革命、激勵人心、鼓舞士氣的社會與政治作用。在建國后,被定為我國的國歌,和平年代,我們在很多重要場合就會唱起國歌。在運動賽場,運動健兒們為國爭光,拿獎的的時候,全場響起國歌,運動員和場內場外的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在每周一的早晨,每個學校舉行的升旗儀式,孩子們唱起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銘記著先烈們用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懷著“少年強則國強”的信念努力學習,將來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海外的游子聽到國歌響起,更是心中激蕩著對祖國的熱愛,無論任何時候都會想起背后還有強大的祖國。所以說,《義勇軍進行曲》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中國人凝聚力量的象征,它的影響深遠,有著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
注釋:
[1]李雯煜《中國左翼音樂運動研究》南昌大學2016年6月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劉忠、薛松梅《中國音樂史》,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3]朱天緯《“新的藝術,當為人民的苦難而呼喊”——田漢電影歌曲歌詞創作的成就》,新文化史料,1998年10月
[4]汪毓和,《聶耳音樂作品》,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2月
[5]張潔,《<義勇軍進行曲>:民族靈魂的藝術再現》,僑園,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