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辛
摘 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就同屬于諸侯國之列。秦漢以來,燕趙地區跨越空間與地域的局限性,逐漸相互交流、融合,連成地域特色較為相似的一片遼闊區域——燕趙地區。燕趙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其特殊性,其橫跨了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交匯帶”,擁有長時段的胡漢交融歷史,農耕經濟較為發達,因此燕趙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來北方游牧民族由北向南遷移和發展時,都非常重視這一特殊區域,呈現在表面的,則是胡漢之間的相互錯雜的沖突與共處。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是元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而作為漢地的政治、經濟中心,燕趙地區則是二人爭奪的焦點區域之一,最終,爭位大戰中忽必烈成為勝利者,這顯然與燕趙地區在經濟保障、人才支撐和軍事力量等方面為其提供的重要支持密切相關。
關鍵詞:評介;燕國;趙國
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其中,胡世琦的論文《論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作用》(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值得讀者給予一定關注。這篇論文從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燕趙地區勢力、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對燕趙地區的經略與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作用分析三重維度入手,對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作用這一具體歷史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專門研究,在探索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作用這一研究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統攬全文可知,這篇論文具有以下幾大突出亮點。
一是論文深入剖析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二者在燕趙地區勢力對比態勢。首先,作者明確梳理了忽必烈、阿里不哥勢力進入前,燕趙地區的發展情況。1234年蒙古滅金后,成為燕趙地區的實際控制者。蒙哥汗時期,曾經設置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管理燕趙地區政務。蒙古雖然已經設置了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但該機構主要負責燕趙地區的財富征收、解運等事宜,突出的是蒙古政權對該區域的經濟控制,對比之下政治控制明顯薄弱,事實上,當時的蒙哥汗根本無暇顧及燕趙地區其他事宜的管理。其次,作者將忽必烈勢力對燕趙地區的進駐進行了分析。正因為前文所述,蒙哥汗無暇應對燕趙地區事宜管理,因而,外派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管理事宜。1256年,忽必烈在金蓮川以北建立開平府,正式擁有其在燕趙地區的藩邸。隨后,忽必烈因地制宜,積極推行“以漢法治漢地”措施,革除弊政,安撫百姓,深受當地民眾擁護。此外,忽必烈著力拉攏漢人世侯勢力,如重用史天澤等人。再次,作者對阿里不哥勢力進入燕趙地區的相關情況也有一定認知。作者認為,早在蒙哥汗時期,蒙古政權就不斷殘酷壓榨剝削燕趙地區人民,影響惡劣。而遺憾的是,阿里不哥并未吸取蒙哥汗留下的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在燕趙地區延續高壓式壓迫管理,利用“鉤考”等殘酷厲刑手段壓榨百姓,令中原百姓怨聲載道。這就導致燕趙地區百姓對阿里不哥既畏懼又厭惡。因此,作者得出阿里不哥在燕趙地區民眾基礎較為薄弱、政治向心力差的結論是非常中肯的,這也與革除弊政、深得民心的忽必烈形成鮮明對比,令讀者對雙方優劣一目了然。
二是論文準確到位地分析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對燕趙地區的經略情況。作者先是簡要分析了燕趙地區的重要地位。認為燕趙地區是北方經濟、政治中心,對忽必烈、阿里不哥兩方勢力而言,控制燕趙地區就等于得到一個地處中原的巨大的“后勤儲備基地”,如此一來,便有充足的財力、物資、兵力支持其爭位行動。之后,作者簡要分析了阿里不哥搶先一步對燕趙地區的經略情況。作者承認,阿里不哥一方的確曾經在燕京地區搶得先機,如迅速調兵于該區域,并企圖以軍事、法律、政治等多種手段控制燕京,以此號令各道聽從其命令,進而極大地擠壓忽必烈的漢地勢力范圍,最終,迫使忽必烈一方主動退出爭位活動。對比之下,作者最后又詳細分析了忽必烈在燕趙地區的精密部署情況。忽必烈先是設置宣慰使掌管燕京事務,并大力安撫燕京百姓。后又立10路宣撫司,進一步強化自己對燕京地區的政治管控,還緊鑼密鼓地督辦軍馬糧草、懲辦貪官、勸課農桑,實現在燕趙地區的“全方位”治理和管控。在忽必烈所設置的10個宣撫司中,僅僅燕趙地區就獨占3個名額,即燕京、真定、大名,足見忽必烈對燕趙地區極為倚重。此外,忽必烈還加緊向燕京輸入大量軍隊、糧食、軍需用品,忽必烈備戰充分,決意一戰,對燕趙地區已然是志在必得。除以上舉措外,忽必烈將自己的防御中心定位在燕趙地區,集結蒙漢軍隊,修筑軍事堡壘,最終形成以燕京-開平府一線為中心的嚴密堅固的軍事堡壘,足以抵御阿里不哥南下。在對上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對燕趙地區部署分頭論述的基礎上,作者運用比較研究的理論工具并結合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進行精準闡述,從而細致呈現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對燕趙地區的經略、部署的不同特點。要說明的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對燕趙地區的經略并非毫不相干、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作者將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兩條線分別加以梳理,并通過對比相互串聯起來,令讀者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前對燕趙地區的經略情況認知更加明確和深刻。
三是論文系統全面地總結凝練出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多重作用。這點顯然是《論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作用》一文最為重要的旨歸,作者基于豐富的史料和精密的分析,全面、深刻地提煉出了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作用,具體可以分為三大方面:首先,是經濟保障。燕趙地區占據了南北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北方牧區與中原漢地物資交易皆在此進行。因此,作者提出,燕趙地區始終處在中原地區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遼陪都析津府、金中都、元大都興起于該區域,這無疑更加印證了燕趙地區的中心地位。忽必烈以燕趙地區為后盾,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很大程度上顯然是燕趙地區的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其次,是人才支持。早在金蓮川幕府時期,忽必烈在就已經廣招天下賢士,探尋治國治世之道。這些大臣文士許多人原籍即為燕趙地區,如劉秉忠、郝經、馬亨等。文人謀士們在忽必烈旗下得以各展所長,積極地為忽必烈爭位出謀劃策,甚至立下汗馬功勞。如劉秉忠曾向忽必烈提出“以漢法治漢地”的漢地治理良策。王文統幫助忽必烈管理經濟事務,分擔了忽必烈對于經濟問題的后顧之憂。馬亨策劃下幫助忽必烈消滅了阿里不哥在燕趙地區的主力。郝經向忽必烈呈上《班師議》,建議其放棄攻宋,北歸鎮守燕京地區,以奪取汗位,使得忽必烈獲取政治形勢上的先機。最后,是提供軍事力量。燕趙地區長期占據真定的軍事首領如史天澤多次出兵支援忽必烈爭位行動,甚至在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此外,在忽必烈爭位過程中,順天張氏家族也為其提供大量軍事力量支持。
整體上,該論文結構清晰,論述流暢,不故作高深之語。通過該論文,讀者既可以一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可以明確理解燕趙地區在忽必烈爭位中的多重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