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表達是文學作品創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借助于生活中的實景與事物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并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高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特征有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兩種,這兩種表達手法都能夠有效傳達作者內心的情感,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感悟。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特征
一、引言
我國擁有悠久的文化發展歷程,誕生了各種各樣經典的文學作品,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營造意境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每個文學作品所體現出的意境也會千差萬別。意境理論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獨有的理論,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表達自身情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我國古代許多文學作品中,都能夠發掘到通過不同形式的意境表達情感的方法,古代文人墨客在進行作品創作時也十分重視意境的營造,希望利用文字能夠帶給讀者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意境不單單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典型標志,同時也是作者將自身思想與客觀思想融合的重要方式。為了進一步深入探究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本文闡述了意境內涵,探究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特征。
二、意境內涵
意境通常指文學作品創作中達到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藝術領悟,同時也是藝術作品出現的一種引人遐想、讓人產生虛無縹緲感受的藝術境界,更是作者主觀情感與實際生活充分融合的重要體現[1]。通過將作者的主觀情感與現實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在作品創作中充分引入作品自身的情感因素,讓讀者在進行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能夠很好的領域作品的主題思想,并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引發讀者進行豐富的想象[2]。當下,文學領域并沒有針對意境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表示為在文學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作者的個人情感的表達方法,從而構建出一個擁有生命力與生動思維的情感世界。
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特征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形式,即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其中情景交融是意境構建的表現特征,而虛實結合是意境構建的結構特征[3]。兩種意境特征表現方式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文學作品創作人員將自身情感與生活中的情景聯系起來的表現方式,依托于對現實景物的描繪來寄托作者的內心情感,從而讓讀者產生感悟,并與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4]。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存在許多應用情景交融手法的作品,比如說陶淵明在詩歌《飲酒·其五》中寫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利用對現實生活中真實景物的描寫,抬起頭南山就在眼前,表達出了怡然自得的心境,能夠將作者愜意、舒適的生活狀態體現出來。也有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是間接表達出來的,比如說李白在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品中寫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看著逐漸遠去的小帆,表達出了對好友孟浩然依依惜別之情。站在江邊目送著友人離去,廣闊的長江以及船只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營造出了孤獨、荒涼的氣氛,向讀者展示出了凄慘的離別場景,在詩歌中李白并沒有直接表達出這種悲傷情感,而是借助長江、遠影以及孤帆的描繪來間接傳達出這種情感,以達到詩中藏情的效果
(二)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較多的應用,能夠有效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通過這種途徑展現文學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本人情感的創作手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意境特征。比如說葉紹翁在文學作品《游園不值》中寫到“春色滿園關不盡,一枝紅杏出墻來”,就采用了虛實結合的表達手段,在作品中前兩句敘述到作者訪問好友遇阻,無法欣賞到園中的美麗景色,在心情低落的時候看到園中一支紅杏越墻而出,讓作者對園中的景物產生了豐富的想象,“春色”、“紅杏”都采用了擬人表達手法,在景中包含了真情實感,虛實結合,僅僅依托于對一個紅杏的描繪,就能夠讓作者感受到院內枝繁葉茂的繁榮景象。不僅清晰表達出了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情況,同時也實現了從一個意境到另一個意境的轉變。再比如說賈島在文學作品中寫到“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從字面意思來看,是作者辛苦磨了十年的寶劍,但是始終沒有用過,現在拿出來不知道有沒有用武之地了。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可以發現,詩句中隱藏了作者寒窗苦讀數十年,懷才不遇的悲傷情歌,傳達出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任用的期盼之情。這種情感作者沒有直接描繪出來,是依托于“磨一劍”結合自身生活狀況聯想出來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主要體現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兩個方面。每一種特征的意境表達方式也有著較大的區別,在我國文學作品創作中有著非常廣泛的運用,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也應當要注重對這些意境的理解和領悟。
參考文獻:
[1]張爽,陶瑛,張黎.古代文學作品鑒賞思維與視角轉換的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01):54-55.
[2]張毅.從“純文學”觀念到“大文學”思想——兼談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的古今會通[J].文學與文化,2020(01):4-15.
[3]婁紅巖.從敘事文學角度探尋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評《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03):139.
[4]郎娟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離魂”現象——以《倩女離魂》和《牡丹亭》為例[J].普洱學院學報,2019,35(01):79-81.
作者簡介:
付騫(1977.11-)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本科,研究方向:現代、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