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各類電子音樂、流行音樂迅猛發展,學校音樂教育也多學習西方體制,音樂教材的內容也更趨向多元化。這都給傳統的地方戲曲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和沖擊。中學階段音樂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掌握音樂的同時也要了解和掌握音樂的時代文化背景,音樂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美育的科目,不僅要創新、緊跟時代的發展,更要重視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傳統戲曲音樂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人文、歷史的沉淀,集五千年的中華智慧于一體,值得我們去傳承、發揚。課堂中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地方傳統戲曲音樂的傳播,將地方傳統戲曲音樂文化滲透在音樂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從我們的家鄉戲做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客觀的評價意識,感受音樂與文化、歷史交融的魅力。
關鍵詞:地方戲曲;五音戲;中學音樂教育;文化傳承
前言
中學音樂課一般都是音樂鑒賞課程,容納世界各地的各類音樂元素,作為音樂知識普修而存在,目的是為培養學生的美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業上也將面臨中考,一些音樂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模式老套、觀念陳舊等問題,各種內外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對音樂課的看法以及重視程度。地方戲曲是當地風土人情的集中體現,也是各地區的象征,例如山東呂劇、章丘五音戲等。中學音樂課在讓學生了解基本樂理常識和歌曲樂器之外,應當注重各地方特色傳統戲曲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的興趣點,從身邊的家鄉戲做起,在傳承中創新,緊跟時代要求的步伐。
“五音戲”的起源
五音戲發源于山東省章丘市青野村。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一個周姓尼姑,為逃避迫害躲到章丘文祖鎮,以唱戲生,人稱周姑子。她長期在青野村居住,并向當地村民傳授唱戲技藝。這個戲種,開始就被稱為“周姑子戲”,在當地流傳著“進了青野村,家家周姑子腔”的說法。1933年,被稱為“鮮櫻桃”的“周姑子戲”表演藝人鄧洪山等五人,經朋友介紹,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百代公司贈給鄧洪山一面寫著“五音泰斗”的錦旗,自此“周姑子戲”正式更名為“五音戲”。農閑和傳統節日期間,當地農民都會自發的組織起來,通過邊跳舞邊歌唱的秧歌形式,來祈求風調雨順、太平安康以及慶祝豐收等等。當時,許多文化人也為其填詞、編故事。
章丘五音戲的現狀
“五音戲”曾經長期植根于章丘民間,到了清朝末年,開始有了鑼鼓伴奏,演員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裝扮,成為了章丘當地人們節日婚慶、日常娛樂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展,五音戲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和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保護措施極度滯后,使得“五音戲”在章丘這個發源地,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一、藝術特色
五音戲最初的表演以二小戲(小生與小旦)和三小戲(小生、小旦與小丑)為主,情節簡單,演員較少,5個人就可以成班演出。戲曲內容以反映的是民間生活為主,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加豐富。演員演唱時,一般是行腔之前先吐字,曲調生活化、口語化,腔調旋律的變化非常多。五音戲使用的韻轍分為十三韻轍和十八韻轍,演唱風格婉轉甜美,其中以“云遮月”唱法最為著名,是演唱者利用真假聲結合,并加入較多的鼻腔共鳴形成的,曲調質樸優美,通過不同的腔調,來抒發和表達各種情感。五音戲表演特征體現在唱詞、唱腔和舞臺表達等方面。五音戲傳統的四大唱腔板式分別是:悠板、板、雞刨爪和二不應。其中悠板是五音戲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板式,一板三眼,長于抒情,遵循“字領腔行”“腔隨字走”的原則,達到“字正腔圓”。五音戲細膩到位的舞臺表現風格,類似于溫和柔美的越劇,能夠充分表達人物內心活動,也因此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嬌柔嫵媚的旦角形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音戲的伴奏又增加了二胡等絲弦樂器。
二、傳承價值
“五音戲”的唱腔婉轉嫵媚,舞臺表現溫和柔美,也被稱為“北方越劇”。20世紀初,”周姑子戲”的民間戲班(社)已經遍及章丘境內各鄉鎮。在此期間,大量吸收、借鑒了京劇、昆腔等著名劇種的營養,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板式和鑼鼓的伴奏體系。相比于與其他的地方戲曲,五音戲比較突出的特點在于“方言入韻”。五音戲的發音和音調、聲母和韻母都與章丘當地的方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五音戲大量使用豐富的群眾詞匯、形象的比喻和民間的諺語,使得唱詞風趣幽默,言簡意賅、鄉土氣息濃郁,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
人稱“鮮櫻桃”的藝人鄧洪山,在千佛山一次廟會上演出五音戲,一炮走紅、名號響遍濟南城。京劇大師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都十分欣賞鄧洪山的藝術表演。程硯秋在一次演出途中,專程去觀看了鄧洪山在的表演,并學習了鄧洪山表演小姑娘的動作。毛澤東更是稱鄧洪山為“山東的梅蘭芳”。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大概有160余部,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是,《王小二趕腳》、《墻頭記》、《王二姐思夫》、《王林休妻》、《拐磨子》、《趙美蓉觀燈》、《彩樓記》、《王定保借當》、《王婆說媒》等等,用純樸自然的方言,講述當地農村婦女的形象和生活狀態,充滿著強烈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在當時受到當地百姓普遍喜愛。
為了保護優秀的民間傳統戲曲文化,“五音戲”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其發源地的山東省章丘市文祖街道青野村,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五音戲鄉村博物館也掛牌成為濟南市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
地方戲曲傳承著民風民韻,也見證著藝術的發展歷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音戲”是當地人民精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了當地人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五音戲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地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含地方戲曲在內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而且面臨即將消亡的危險。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必須建立在多元化的基礎上,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才是正確的生存與發展之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地方傳統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傳統音樂教育需要注重音樂的道德教化、音樂的魅力和理論修養。在章丘中學音樂教學中適當增加“五音戲”的教學內容,以中學學子為依托傳承“五音戲”戲曲文化,不僅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還可以培養中學生對“五音戲”文化的喜愛與關注。通過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五音戲”的精髓,達成對家鄉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和熱愛,從而積極參與“五音戲”的傳承和發展。完善音樂教育的內容,創設良好的實踐平臺,可以有效地緩解當前“五音戲”后繼乏人的窘境。
四、“五音戲”融入中學聲樂教育的策略方法
首先,認真選材,由易到難。“五音戲”是一座藝術寶庫,因章丘方言的特殊性,有的還巧妙地運用了裝飾音和滑音,襯托出音調中的平仄、抑揚,表現樂曲的感情和形象。由于學生學習知識有其客觀的規律,所以,曲目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先選一些拖腔較少、活潑詼諧,節奏輕快的曲目,
其次、營造氛圍,培養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濃郁的“五音戲”學習氛圍,培養其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室的四周粘貼“五音戲”各行當的臉譜及唱腔曲牌等資料;播放傳唱較為廣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在教室感受律動的愉快;借助多媒體畫面等,只要教法得當,慢慢可以培養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再次,依托課堂,提高興趣。教師根據“五音戲”獨有的特點,設計出適合教學的教案,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隨著老師的情感,感受音樂的獨特韻味。師生在互動互學中,既學習了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還能為后面的教學作好鋪墊。通過直觀感知,既可以增進學生對民族地方音樂文化的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還可以提高學生們在欣賞民族音樂方面的綜合能力。
最后,通過藝術實踐,培養能力。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也是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在“五音戲”進入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演奏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加深學生對“五音戲”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表現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為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奠定情感的基礎。
五、結語
傳統戲曲文化最好的保護方式不僅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是刻錄成各種各樣的磁帶、光盤,而是在歷史的繼承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融入一代又一代年輕的血液,不斷地去傳承、去創新,去發展。中學音樂課堂是高中學生接觸傳統音樂最直接、最近距離的方式,教師要抓住課堂的每一分鐘,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觀念,用傳統音樂文化傳達給學生民族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孫大鵬,蕭逍.五音戲“三探”[J].人文天下,2018(12):20-24
[2]榮飛《論五音戲的藝術特征及傳承與發展》[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3]陳陽《五音戲表演特征分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4].周藝、李善昌,《五音戲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5]馬光舜. 讓五音戲煥發新活力[N]. 中國文化報,2018-10-15(003)
[6]王曉瀟.解讀山東五音戲的藝術特色. 中國戲劇. 2018
[7]劉洪早.五音戲音樂研究[J].齊魯藝苑,1982(S2):34-43.
[8]王婷、劉曉靜《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實—以山東五音戲為例》齊魯藝苑.2014
[9]張善堂、王曉家《五音戲源流考略》[J].齊魯藝苑,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