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家織錦也稱“西蘭卡普”,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是土家族記錄自己的文化、社會、經濟、生活、信仰的記憶,是土家族日常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在經過千年的歷史積淀和土家族人民的智慧融合之下,土家織錦顯現出他獨有的魅力和內涵,這也是為什么土家織錦,至今仍舊傳承的原因。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和繁榮的中堅力量和堅實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的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國家最寶貴的戰略支援。會中明顯提出,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而民族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教育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和象征,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再創造,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之一。本文將探討土家族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如何將土家族中織錦的色彩元素融入到中學美術的課堂當中。
關鍵詞:土家族文化;土家織錦色彩元素;中學教育
一、土家族織錦的歷史文化背景
土家族是我國人數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土家族一直以聚居的方式生存在我國的山區中,很少進行遷移活動。目前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貴州,重慶,四川等地。由于土家族在云貴川地區居住,氣候條件濕潤,所以他們居住的房屋都以木制的吊腳樓為主。由于受到巴蜀文明的影響,土家族也逐漸吸收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從而誕生獨特的土家織錦文化。通過對西南卡普的研究,土家織錦,無疑彰顯著土家族獨一無二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其中包括土家族的藝術風格、傳統習俗、祭祀禮儀和活動。所以,土家織錦中的圖案反映的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場景,是土家族將藝術與生活結合的藝術瑰寶,通過不斷地發展和實踐來對其進行完善和發展。
二、如何將土家織錦中的色彩元素融入到中學美術教育當中。
(一)土家織錦文化概述
土家織錦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西蘭卡普”,其中西蘭是被子的意思,卡普是打花的含義。是因為土家族經常把織錦多作為被子使用,也叫“土花鋪蓋”。鋪蓋上的圖案也就是土家族所獨有的。大多表現為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耕種作息、祭祀和民間故事等等。所以土家織錦成為了土家族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土家織錦的歷史非常的悠長,從土家織錦追溯到原始紡織物,土家織錦的歷史發展過程經過了幾千年的演化。有地下文物證明,從石器時代沿岸的人類就學會用野生的植物皮或根莖進行原始的編織之后,又利用野生的樹皮纖維或者布料在織布機上得到一種有紅白兩色相間的布料,史稱“圈布”,全部是作為土家族從織布到織棉轉變的關鍵所在。幾千年的交替,編制的方法也并沒有發生改變,反而一直延續延續到唐宋以后。
由于土家族和當地漢族文化交融,以前簡約的織布技術不斷提高,所以目前土家族所使用的織布機,也是由漢族發明而沿襲來的,在織布技術的發明和推動之下,土家族開始大范圍的使用棉花制成的棉來代替傳統的植物根莖纖維編織,因為棉讓人更有舒適感。在圖案的編織上,棉也比植物纖維能更加表現圖案的靈動。
其中,土家織錦圖案上的色彩也非常濃烈與鮮明,自打花藝人有“五色線”之說,也就是專指紅色、黃色、綠色、藍色、黑色五種色彩。但是當我們看到那些土家織錦作品的時候卻又不止這五種色彩,其實還包括有紫色、橙色、棕色,黑色,白色等顏色多樣,除觀念以上的顏色,土家織錦的顏色也與當地的植物染料或礦物染料以及工藝技術有關系。盡管有這么多種顏色,其中紅色還是占有主要的地位,所以紅色成為土家族圖案當中的主要色調,紅色在土家族中,象征神圣和溫暖,是血和火代表的顏色,更是代表土家族子女智慧的顏色,與漢族文化中的紅色相同,土家族的直徑也主要紅色直徑也主要適用于很多吉利的場合。比如婚慶祭祀等等,婚慶當中土家族新娘的嫁妝也會伸著紅色織錦的衣服,床上用品也會用紅色織錦,為主要代表在祭祀當中獻給地馬河諸神的物品。
(二)如何將土家族織錦中色彩的元素帶入到中學美術課堂之中
教師可通過讓學生掌握土家織錦的造型色彩以及基本理論基礎通過對圖土家族織錦圖案的臨摹產生對土家織錦的基本的印象,并對自己的印象和學習進行總結,然后就可以通過教師講授與多媒體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全方面感受土家族文化的魅力,在感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拿上畫筆,在自己對土家族織錦的色彩總結當中,去運用色彩,對土家族圖案進行描摹,結合自己的創意,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土家族圖案設計。這種做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提高自己對民間美術的審美,更加有益于學生對土家族織錦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生和老師對實際操作進行探索的時候,此時的教學就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口頭教授和書本上,可以利用簡單的帶有鮮明色彩的紙條,模擬織布場景,編織一些簡單的圖形。手和腦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對土家織錦產生更加濃厚的探索興趣,從而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更加熱愛與崇敬。除此之外,土家織錦中鮮艷的色彩和濃烈的視覺感受也能讓學生從中得到正面向上力量,其中土家族的織錦多為暖色調,暖色調是讓人有溫暖的感受,以及象征著積極向上的色調。也能讓學生在運用色彩同時繪制自己心中美好的藍圖。
三、結語
土家織錦在中學課堂上的應用,其實也是土家織錦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對我國國家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如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土家織錦的文化知識,了解土家族的文化以及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已經成為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當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而且學校的教育資源也極為重要,作為教師如何將土家自己文化帶入到學生課堂當中,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對土家文化有所探究與了解。除此之外,也要結合相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土家織錦文化產生興趣,從而讓學生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這也是我國提升自身文化軟實力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王文章.西蘭卡普的傳人:土家織錦大師和傳承人口述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修訂版).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5
[4]尹少淳.初中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田明.土家織棉[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戴秋陽(1991.8—),女,漢族,籍貫:江蘇揚中市,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學科教學(美術),研究方向:民間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