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城市實體書店作為城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也面臨著科技與市場轉型的機遇和挑戰。實體書店進入21世紀受到了技術方面的數字閱讀,電子購物等沖擊,市場方面又伴隨著房租及人力等運營成本激增,長期處于衰敗狀態。近些年來,部分城市實體書店逐步開始以復試經營,多元化業態發展積極應對新時代市民需求。這些書店除了維持了實體書店自身收益外,同時也為所在城市地區提供了固定的公共文化空間與活動中心。
關鍵詞:城市實體書店;公共文化空間;發展
一、前言
城市實體書店作為城市文化地標,是城市文化承載空間和市民文化活動中心。但是受電子商務平臺崛起,在線閱讀服務日益完善與店鋪租金上漲等諸多因素影響,城市實體書店經營日益艱難。隨著國家“全民閱讀”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激勵,城市實體書店也在不斷探索轉型之路。2016年,中宣部等11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實體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全民閱讀的國家戰略與實體書店相關政策的雙重激勵下,以南京先鋒書店、貴州西西弗書店等為代表的一批城市實體書店積極轉型發展。[1]截止到2018年末,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9.58%,城市人口近5億。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時意味著工作生活壓力激增,市民更需要緩解壓力,身心放松的第三空間。而城市實體書店的空間延伸恰好滿足了市民這一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趨緩,更多的專家學者意識到城市實體書店的文化空間轉型。
二、公共文化空間
從城市發展研究角度而言,公共空間就是屬于大眾的開放空間,是一個所有人不受身份、地位、金錢等社會、文化和經濟條件限制而均可共享、共用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2]嚴格意義上的公共文化空間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但是實踐中難以存在純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文化空間指那些為城市市民提供閱讀、學習、聚會、娛樂等社會文化生活的室內外特定公共場所或地點。例如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等非營利性文化場所和城市實體書店、城市咖啡館等其他文化場所。
三、實體書店文化空間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文化空間理念定位模糊
經營理念,店員,顧客三者是做好書店的三因素。做得較好的實體書店都應該具備明晰的經營理念,并且貫徹落實于店內布置、活動等方面。具體表現在實體書店中的書籍陳列主要都是“大而全”風格的綜合型圖書,沒有體現出其具體的風格與定位人群。經營理念的缺失,差異性不明顯,導致書店不能為目標人群提供合適的文化空間。
(二)實體店員缺乏人文空間意識
城市實體書店的店員普遍缺乏推薦服務意識。一些書店主要推薦其暢銷書,但是除了暢銷以外無法給與更多的內容型推薦。而大多數書店沒有主動推薦相關書籍的店員,有店員的更注重對電子制品和文化創意產品及周邊系列等高利潤產品的推薦。有的書店的服務做得較好,但是主要集中在茶水服務方面,缺乏書店應有的文化氣息。
(三)多元經營缺乏協調空間規劃
國內書店普遍已經進入了多元經營,除了少數書店仍堅持傳統的單一書店零售外,大多數城市實體書店都具有至少兩種經營業態。基本是以書籍銷售為基礎發展飲品、文創模式,最豐富的書店,同時經營飲品、文創、茶藝、書法、古玩、眼鏡、教育機構等多種業態。說明國內城市實體書店都在探索多元經營模式,但是隨著多元化復合經營的發展,各業態之間沒有較好地融和到文化空間當中,有的書店甚至在文學區售賣大型家用電器,使得經營空間存在不協調的問題。城市實體書店在如何協調多種業態經營,打造更協調的空間的方面仍有發展空間。
四、公共文化空間視閾下實體書店轉型發展建議
(一)精準定位,明確空間建設主題
城市實體書店雖然可以提供文化空間服務,但是城市實體書店不同于非營利性公共設施的圖書館等其他公共文化空間。城市書店作為私人企業的特殊性,本身需要負擔必要成本,所以需要精準定位,以滿足城市人口日趨多元的需求。此外,自身限制性因素使得城市實體書店缺乏充足資源以營造“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共文化空間,所以要根據自身資源及制定發展戰略,進行合理化經營,打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間。城市書店的經營理念等形而上的內容需要得到其應有的重視與建設,并建立完整的物質層、制度層面設施以貫徹精神層經營理念。
(二)優化區位條件,打造特色空間
根據城市實體書店的理念定位需求不同,對其實體店面進行區位選擇。綜合國內外案例,目前城市實體書店的選址普遍集中在商圈與社區兩種模式。根據選址不同,提供的服務也不同。城市實體書店一方面可以給商業中心經濟提供休憩處,有利于地區商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社區公共文化場所,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放松壓力,更好提高工作效率。
社區獨立書店則可以打造小而美的書店,依托社區聯系,建立屬于本社區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除了提供必要的書籍、飲品售賣等,可以提供較好的學習活動空間,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帶動區域文化發展。
(三)提高店員綜合素質,打造人文空間
在智慧書店的基礎上發展,需要賦予城市實體書店更深層次內涵,提高店內人文氣息,才能營造出更舒適溫馨氣氛。書店的文化氛圍除了空間設計布置陳列外,還會在店員的氣質中有集中體現。店員要向較發達書店看齊,可以為顧客提供選擇,幫助顧客做出一定的選擇。浙江新華書店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來要招聘具有高學歷的相關人才,至少是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才可以入職。除了學歷硬性要求外,同時需要書店工作人員具備選書,分類,布置等相關技能。從而才能更好地為讀者顧客服務,打造人文空間。
五、結語
目前城市實體書店經營面臨轉型時期,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或可對其經營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但目前學者對公共文化空間發展集中于對非營利服務的研究,缺乏對城市實體書店的該方面關注。目前城市實體書店文化空間轉型處在探索發展階段,受突發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筆者未能更多地接觸到實體書店的內部高層人員,缺乏更深入的量化調查。加之筆者學力未足,筆力有限,對其公共空間分析還不夠深入,仍有許多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站在數字時代的路口,實體書店如何涅槃重生?[EB/OL] . https://www.sohu.com/a/298482933_611425
[2]黃放.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融合發展路徑[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05):5-9.
作者簡介:
高旖臨(2002-),女,滿族,遼寧省盤錦市人,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2020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