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箭
(華容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湖南 華容414200)
虎尾山垃圾場于1999 年投入生產,2012 年停止使用,垃圾占地面積約4.0 萬m2,累積填埋生活垃圾約40 萬m3。該填埋場由于建設較早,受當時的技術與資金限制,未按衛生標準實施填埋建設及運營,屬于簡易垃圾堆放場。目前該填埋場已停止使用,但未實施最終封場工程,周邊生態環境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不能滿足現今國家提出的環保要求。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導向下,當地政府堅持生態優先,把生態保護擺在首要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發展理念,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啟動了虎尾山垃圾場生態治理工程,并將其列為重點環保建設工程。
垃圾填埋場雖已停止運營多年,環境污染問題有所緩解,但由于簡易封場未對填埋場進行防滲、雨污分流和滲瀝液、填埋氣的收集和處理,堆體內的生活垃圾由化學反應、生物降解、雨水下滲產生的滲瀝液、填埋氣等依然是不可忽視的污染源,進而污染周邊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環境空氣等。
環境空氣:,除局部存在裸露垃圾的區域外,周邊已無明顯臭味,但填埋氣體的局部聚集易引起垃圾燃燒和爆炸,且填埋場未甚至任何明顯的圍欄和防火隔離設施,周邊居民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土壤:及周邊大多區域均被植被覆蓋,難以判別土壤污染程度。但填埋場自運營以來,未設置防滲、雨污分流、滲瀝液收集和處理系統,滲瀝液隨意排放,污染物可被吸附截留在土壤中,改變并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種類和分布,被截留的污染物隨著土壤孔隙水的運動而發生遷移,擴大污染范圍。
水質:區域水質pH 值6.21 ~7.62,總硬度72.52 ~455.36mg/L,礦化度111.1~2061.2mg/L,一般情況下屬低礦化淡水,其中位于填埋場下游受到滲瀝液污染水 塘的礦化度高達2061.2mg/L,屬微咸水,其礦化度遠高于外圍,其間K+、Na+、HCO3-分別高達386.67mg/L、367.24mg/L 和1104.16mg/L,均已嚴重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Ⅳ類標準,水體污染嚴重。
該填埋場由于建設較早,未按衛生填埋場標準建設及運營,屬于簡易垃圾堆放場,雖然該填埋場已停止使用,但未實施最終封場工程,不滿足規范要求。該填埋場位于洞庭湖區周邊,用地性質為農用耕地,未建設完善的封場覆蓋系統和雨污分流系統,雨水無組織排放,庫區四周積水現象突出,環境問題突出,且周邊水體已受到污染,不滿足環保要求。
填埋場未建設完善的封場覆蓋系統、雨污分流系統及滲瀝液收集及處理系統等,存在污染泄漏環境隱患。垃圾堆體不穩定,邊坡坡度大,有滑坡甚至坍塌的隱患。由于該填埋場在使用過程中未按標準和規范壓實和放坡,造成堆體松散不穩定,堆體坡面坡度較大,且北側庫區垃圾堆體直接與西側水塘相連,堆體浸泡在污水中,雨水季節存在較大垮塌及滑坡的風險。
由于該填埋場未按標準和規范壓實,堆體表面孔洞、裂縫較多,易造成填埋氣體富集,產生垃圾堆體自燃、爆炸等安全事故。由于該填埋場未按規范要求執行日覆蓋及封場覆蓋,蚊蠅滋生,鳥類覓食,老鼠打洞,輕質垃圾到處飛散,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較大。該填埋場由于管理不善,部分未達要求市政污泥及建筑垃圾已進入填埋場,不利于堆體穩定及填埋氣釋放。因此該垃圾場亟需進行生態治理工程,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填埋場的治理分為三個目標,首先是治理現有污染:根據國家及地方環保要求,治理虎尾山垃圾場及周邊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底泥及環境空氣現有污染;其次是消除潛在污染隱患:根據國家及地方環保要求,通過工程措施消除虎尾山垃圾場及周邊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底泥及環境空氣潛在污染隱患;最后是消除潛在安全隱患:通過工程措施,消除沼氣自燃、沼氣爆炸、堆體垮塌及邊坡坍塌等安全隱患。
填埋場的利用目標為:根據國家規范及標準,對虎尾山垃圾場進行永久性封場,在治理現有污染、消除潛在隱患的前提下,對虎尾山垃圾場進行生態治理,打造生態公園。
在垃圾填埋場停止使用后,通過對庫區垃圾堆體進行原位整形、封場覆蓋、庫區防滲、滲瀝液抽排與處理、填埋氣體收集與處理、填埋場及垃圾堆體防洪、堆體表面徑流導排及垃圾堆體表面綠化的工程措施,最終達到消除污染、控制隱患及改善景觀的目的。原位封場處理施工工期短、見效快、費用低,操作容易,建成后可有效減少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土地資源可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為確保填埋堆體穩定性,垃圾堆體需整形處理。在施工前,針對消除裂隙、陡坡、溝縫等缺陷必須制定相關的處理方案、技術措施和作業工藝,采用分區域作業的方式施工;整形處理中挖方施工事宜采用的作業法為斜面分層法;堆體壓實采用履帶式壓實機來回碾壓3~5 個來回,表層垃圾堆體壓實密度應達800 公斤每立方米;在進行處理后,堆體頂面的整體坡度必須大于百分之五,垃堆體的邊坡坡度超過百分之十以后,應該運用臺階式對堆體進行收坡處理,臺階間邊坡坡度不宜大于1:3,臺階寬度必須大于2 米,高差必須小于5 米。
地下水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單層防滲結構、復合防滲結構、雙層防滲結構。一般情況下,復合防滲結構是主要的防滲結構,在部分地下水貧乏地區采用單層襯里防滲結構,在特殊地區(環境承載力弱、環境容量小、生態環境脆弱等需要采取特別保護的地區),采用雙層襯里結構。
垃圾填埋場最終的治理效果是建成綠色的生態公園以達到美化環境的治理目標,因此必須在整體治理施工過程中,對填埋場進行有效的人工綠化處理,以恢復垃圾填埋場的生態??梢酝ㄟ^相應的綠色植物對填埋場的土壤進行改善,在保持處理后垃圾填埋場的美觀的同時利用相應的植物特性達到恢復填埋場生態平衡的效果。綠化改造選用的植物必須具備發達的根系,已達到保持水土,減少污染物滲透的目的,同時在視覺上具有一定的美觀效果;綠色植物的適應性必須很強,已達到長久存活的目的。在填埋場生態條件恢復及穩定后,考慮以其他植物,對現場環境進行持續長久的美化,最終建成擁有優美環境的生態公園。
垃圾填埋場治理及利用施工前,應作工程地質詳細勘查報告,確保整個填埋庫區邊坡及垃圾分隔壩體結構上穩定;應作垃圾堆體邊坡穩定性分析,并在項目實施階段做好邊坡支護工作,防止堆體坍塌、滑坡等意外事故;施工前應根據庫區實際標高情況制定工程實施方案及火災滑坡應急預案,并嚴格按施工方案施工。項目實施過程中,應確保能按要求施工,確保能解決現有滲瀝液、填埋氣及景觀等相關要求,實現治理及利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