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周云仙
1.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溫州 325000;2.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53
質性研究又稱質的研究、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一種與量性研究相對應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不依賴于量性資料與方法,而是直接對現象的性質進行描述和分析[1]。我國學者陳向明對質性研究的定義: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并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構建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2]。雖然質性研究在我國護理領域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得到較快發展[3]。根據方法學分類,質性研究主要包括現象學研究、扎根理論研究、人種學研究等。描述性質性研究作為質性研究方法之一,不像現象學、扎根理論研究被護理研究者所熟知。因此,筆者期望通過闡述描述性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結合其在國外的應用情況分析我國描述性質性研究發展現狀,從中發現可能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期推動描述性質性研究在護理領域的發展,現綜述如下。
描述性質性研究作為質性研究的一種類型,不是根據明確的方法學范疇進行分類[4],而是基于自然詢問研究前提所產生的[5]。其與現象學、扎根理論研究等相似均是為了理解那些無法量化的、難以理解的現象。與設計其他類型的質性研究相同,描述性質性研究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理論基礎、抽樣方法、資料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其中典型的描述性質性研究特征,是以自然詢問研究[6]為理論基礎,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以實現最大差異化選取研究對象,資料收集采用半結構式個人或小組訪談法、有時也可采用參與式觀察法或文獻資料分析法,資料收集與分析同步,資料分析采用質性內容分析法。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描述性質性研究的應用范圍擴大,可稱之為“解釋性描述”,其最重要的是形成概念化框架,要求產生的新解釋性見解能夠幫助質性證據應用到實踐中去[7]。描述性質性研究尤其適用于探討總結現象中的具體人物、事件和地點[8]。同時,描述性質性研究與現象學、扎根理論等質性研究方法不同的是,資料收集方面:雖然描述性質性研究的訪談提綱可能在分析過程中隨著主題的提煉仍會被不斷地修改[9],但比起其他質性研究方法更具結構性;資料分析方面:不像扎根理論研究發展出新的理論,也不像現象學研究對現象進行解釋性的說明或反思,描述性質性研究采用近似于研究對象的語言對其所經歷現象進行直接的描述,簡單地對資料進行編碼和分類,從而建立一個“類似編碼組合”的小組即主題,讓研究結果更貼近資料[10]。提示描述性質性研究中,由不同的研究者對同一資料的描述可基本達成一致,但是沒有描述是完全遠離解釋的,描述性質性研究的解釋程度取決于研究者的認知、敏感性和識別力[8],且低于現象學、扎根理論研究等的解釋程度。
相較于其他質性研究方法,描述性質性研究的獨特優勢在于通過訪談等方式獲得的資料是研究對象最直接的認識或經歷,尤其適用于混合性研究,可為涉及到的臨床干預、量表制定、需求評估和問卷調查等提供有效信息,抑或是用于上述任一方面的獨立研究。然而,目前描述性質性研究仍存在兩點爭議。第一個爭議認為其適用范圍既不清晰,又沒有理論基礎。事實上,描述性質性研究只是對研究對象資料進行的正確總結,而不是基于現有理論或知識對資料進行整合或解釋,而這種總結可能給未來基于理論的研究提供某些建設性的假設,而沒有理論基礎的好處在于使資料分析更貼近資料本身,更直接地得到研究對象第一手關于某個特別主題的看法。第二個爭議質疑其嚴謹性,從而影響研究的可信度。但是根據Milne等[11]提出的關于提高嚴謹性的策略,從真實性、可信性、關鍵性和完整性4方面采取措施可提高描述性質性研究的可信度,使研究結果更具真實性。
在國外,描述性質性研究應用普遍,Polit等[12]對2005-2006年發表在8種護理研究期刊上超過1 000篇的文獻分析后發現,其中有超過半數(52%)的質性研究文獻為描述性質性研究。但是反觀國內護理領域,明確采用描述性質性研究相關的文獻較少,以全文/全部字段“描述性質性研究”或“描述性定性研究”或“描述性質的研究”并且全文/全部字段“護理”在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醫學網上進行檢索,查新至2017年11月,僅檢索到13篇文獻,其中1篇使用量性與質性結合的研究方法[13];資料收集方面,采用訪談法9篇[14-22],文獻研究法2篇[23-24],參與式觀察法1篇[25],錄像法1篇[13];資料分析方面,除2篇文獻表述不明外[13,25],其余均采用內容分析法。同時,從我國學者朱蓮蓮等[26]和劉軍等[27]對我國護理領域的質性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學分析時,發現有相當大比例的文獻未明確理論基礎或研究方法,通常籠統地用“質性研究”一詞表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但通過泛讀這些文章發現大多數實質歸屬于描述性質性研究范疇。面對上述情況,提示我國僅一部分學者能夠在質性研究中明確使用描述性質性研究方法。分析可能與以下歷史、現實原因有關。歷史原因:雖然描述性質性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但是國外學者對其定義曾充滿爭議,人們普遍對描述性質性研究的認識不足及重視不夠,也很少公開提出該方法與其他質性研究方法平等關系。現實原因:雖然我國護理質性研究發展較快,但目前較少有專門針對描述性質性研究方法進行闡述和說明的專著或文獻。上述原因導致護理研究者對描述性質性研究認識不夠清晰或不到位。
在我國護理領域現象學、扎根理論等質性研究方法的知曉度和使用率更高,有些研究者可能明知自己的研究沒有達到現象學或扎根理論的要求或對相關研究方法一知半解,但為了讓自己的研究看上去嚴謹,可能會套用上述名詞,使護理質性研究文獻質量大打折扣。面對我國護理質性研究領域描述性質性研究方法使用較少或誤用等現象,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在我國以量性研究為主的護理領域,質性研究尤其是描述性質性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只有對護理研究者進行正確的教育與培訓,才能真正發揮描述性質性研究在護理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階段,過去雖然我國護理本科教材《護理研究》有設立質性研究章節,但較少真正進行該方面的深入授課。近年來各大高校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對護理學研究生開展質性研究能力的培養[28],如設置相應課時或單獨設立課程進行質性研究授課,確立了高級質性研究為我國護理學博士核心課程之一[29]。在質性研究教育過程中,建議將描述性質性研究與扎根理論研究、現象學研究等方法共同進行授課,比較異同點和各自適用的范圍,為護理科研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針對臨床護理人員,護理管理者為其提供更多質性研究學習培訓的機會以拓展知識面,提高質性研究水平。質性研究學習班主辦單位接收學員進行培訓時事先了解護理人員的質性研究素養,根據其具備的科研素質確定授課的內容、方式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為后續開展包括描述性質性研究在內的研究奠定基礎[30]。而后組織具備質性研究能力的護理人員建立質性研究小組,營造團隊學習氣氛,并可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質性研究能力。除了以面對面授課的方式教授質性研究方法外,建議借助現代發達的多媒體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例如微信公眾號[31],讓更多護理人員快速獲取最新、最準確的質性研究相關信息。
為了實現描述性質性研究在我國護理領域發展的目標,通過雜志期刊設立描述性質性研究相關欄目、發表評論性文章進行引導等方式鼓勵護理質性研究專家進行學術爭鳴。不同觀點的碰撞和討論可以深化對其的認識,從而形成對描述性質性研究的正確認識。同時學術爭鳴也可引起護理研究者對描述性質性研究的關注,讓采取該方法的研究者明確自身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并減少套用其他質性研究方法的現象。此外,建議質性研究專家在出版質性研究專著時,將描述性質性研究同其他質性研究方法在同一章節進行具體介紹,讓護理研究者知曉其與其他質性研究方法的異同點及適用范圍,形成較完整的實施步驟,包括從理論基礎、研究設計、具體研究步驟再到結果呈現等,從而推動描述性質性研究更好地發展,實現其在護理領域的研究價值。
描述性質性研究是質性研究方法學中一種研究方法,地位等同于現象學、扎根理論研究等。在國外,描述性質性研究應用普遍,而國內由于歷史原因、現實原因應用相對較少。因此,國內護理領域需要從教育、學術爭鳴及著書介紹等方式進行描述性質性研究學習,從而提高我國護理質性研究水平,推動護理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