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諸紀華,傅藏藏,韓 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onal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種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的疾病,是多種致病因素導致的新生兒常見和嚴重胃腸道急癥。NEC和先天性心臟病(CHD)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特別是左室流出道疾病和單心室畸形引起的循環功能紊亂、心臟手術和體外循環產生的應激反應、循環中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都參與了NEC的發病機制[1]。CHD新生兒NEC的發病率為3.3%~6.8%,比足月新生兒發病率高10~100倍[2],病死率可高達57%[1]。因此,及早發現予積極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2017年1月至10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心臟外科收治3例CHD合并NEC患兒,經治療與護理后NEC好轉,后行CHD矯治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現將NEC的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3例,男2例,女1例;年齡1~12 d,平均6 d;體質量1.98~4.00 kg,平均2.86 kg。入院診斷: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心下型)+房間隔缺損(φ 0.7 cm)+動脈導管未閉(φ 0.18 cm)、重度肺動脈高壓1例,室間隔缺損(φ 0.8 cm)+房間隔缺損(φ 0.5 cm)、肺動脈高壓1例,完全性大血管轉位+房間隔缺損(φ 0.5 cm)+動脈導管未閉(φ 0.5 cm)、早產兒、新生兒濕肺1例。NEC的臨床癥狀:1例入院時有腹脹、血便癥狀;1例入院2 d后出現腹脹,解黃色便含有血絲,有惡臭味;1例入院6 d后出現胃潴留、腹脹,解血性黏液便。
3例患兒均給予禁食、胃腸減壓、腸外靜脈營養、鼻飼等NEC癥狀治療。1例增加前列地爾持續靜脈泵注,維持動脈導管開放;1例增加前列地爾持續靜脈泵注,并給予吸氧、利尿等治療。3例患兒經上述處理從腸外營養逐步過渡到腸內喂養,同時NEC癥狀消失,腸功能恢復后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在體外循環下行CHD手術,手術經過順利,術后患兒胃腸功能恢復良好,逐漸開奶,開奶期間觀察患兒消化道癥狀、腹部體征,均無異常。3例患兒平均住院時間(21±3)d,經治療與護理后康復出院。隨訪1個月、3個月和6個月,3例患兒恢復良好,生長發育良好,無并發癥發生。
2.1.1監測生命體征
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反應差、全身皮膚有無花斑,是否存在體溫不升或發熱、心率及血壓下降、呼吸暫停、血氧飽和度下降等表現,有無CHD癥狀加重,如肺動脈高壓危象等,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本組2例患兒入院后血氧飽和度持續在75%以下,醫囑使用前列地爾持續靜脈內泵注至患兒手術前,患兒住院期間未出現全身花斑及體溫不升等癥狀,在持續心肺監護下CHD循環功能穩定,無肺動脈高壓危象發生。
2.1.2觀察消化道癥狀和腹部體征
因CHD患兒的NEC發病時間提前,與早產兒相比,由出生后的2~3周提前至7 d,臨床表現和體征更為隱蔽[3]。最常見的癥狀是便血并有放射學檢查改變,其中放射學檢查改變表現為腸管擴張、腸壁增厚(形態僵硬)、腸壁間積氣及氣腹癥等。因此,觀察患兒有無嘔吐,嘔吐物量及顏色,大便顏色、性狀、量、次數及黏稠度等情況,同時觀察患兒的腹部體征,腹脹最早出現且持續存在,一般先出現胃潴留,最后全腹膨脹,聽診腸鳴音有無減弱或消失、是否伴有腹肌緊張等,如發現有以上情況即刻行腹部X線平片檢查明確診斷,并積極協助醫生采取相應措施。本組1例入院后即有腹脹、血便,1例入院后2 d出現NEC的臨床癥狀,1例入院6 d出現NEC的臨床癥狀,腹部X線平片均提示腸管擴張,形態僵硬。
前列地爾能良好維持患兒動脈導管的開放,增加肺動脈血流,促進血液交換,改善低氧,糾正酸中毒,為手術贏得準備時間[4]。前列地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呼吸暫停、外周血管擴張等[4]。因此給藥期間密切觀察呼吸,定時測量血壓,觀察有無顏面、皮膚潮紅等外周血管擴張癥狀。本組2例患兒術前血氧飽和度持續在75%以下,遵醫囑使用前列地爾,以5~10 ng/(kg·min)持續靜脈內泵注,使患兒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5%~90%,其中1例前列地爾劑量調整至10 ng/(kg·min)時出現顏面潮紅,考慮與藥物劑量有關,血壓監測無異常,未給予特殊處理。
由于新生兒心室順應性差,對前、后負荷增加的反應和耐受均較差[5],故容量控制尤為重要。本組1例患兒出現雙下肢水腫,肝臟增大至肋下4 cm,考慮存在右心功能不全,予限制液量,加強利尿。患兒限制液量90~100 ml/kg,同時予呋塞米0.2 ml/(kg·h)持續靜脈泵入,控制進出液量負平衡,避免電解質和血容量過大波動,應用時注意避光;同時監測電解質及血氣分析,維持水、電解質平衡[6]。本例患兒使用利尿劑期間,每班監測血氣分析,未見明顯水、電解質紊亂。
2.4.1嚴格禁食
NEC患兒因腸道黏膜低氧缺血減弱腸動力,腸道屏障功能和腸道免疫防御功能不成熟等因素,過于積極喂養可加重腸道負擔,所以一旦確診NEC按醫囑嚴格禁食,禁食時間視患兒病情而定,一般禁食8~12 d,胃腸道、腹部癥狀輕者禁食5~6 d,病情嚴重時需禁食10~15 d或更長[7]。禁食期間做好口腔護理,每天使用5%碳酸氫鈉+0.9%氯化鈉溶液稀釋后用棉簽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潔;觀察患兒口腔黏膜情況,發現鵝口瘡給予制霉菌素甘油擦拭;每8 h 1次監測血糖,并按醫囑給予靜脈高營養支持。本組3例患兒確診NEC后均嚴格禁食,禁食時間為6~10 d,血糖維持在3.3~8.9 mmol/L,未予特殊處理;1例出現鵝口瘡,給予制霉菌素甘油擦拭后好轉。
2.4.2做好胃腸減壓護理
胃腸減壓是治療NEC的首要方法,因其可以使腸道得到充分休息,減少胃腸道內多余的液體和氣體,降低腸道膨脹程度,避免進一步損傷。因此,嚴格做好相應的護理,妥善固定胃管和負壓引流袋,引流袋置低于患兒30~50 cm處,保證其有效的引流,持續胃腸減壓期間保證負壓維持在30~40 mmHg,避免壓力過小致引流不暢,壓力過大造成胃腸黏膜損傷;每4 h抽胃液1次,并觀察胃液顏色、量及性狀,觀察消化道出血情況[8-9]。本組患兒禁食期間均持續胃腸減壓,2例胃腸減壓當天引流出少量咖啡色胃液,予密切觀察引流量及顏色,同時加用抑酸劑治療,1例未見明顯血性胃液。
2.5.1腸外營養護理
患兒確診為NEC后禁食時間長,為了保證患兒每天的生理需要和生長發育,禁食期間請營養科醫生會診,每天評估患兒后制定靜脈內高營養方案。營養治療方案:小兒復方氨基酸(19-AA氨基酸)1.5~2 g/(kg·d),脂肪乳(20%中鏈脂肪乳)1 g/(kg·d),50%葡糖糖4~8 mg/(kg·d),電解質鉀離子、鈉離子2~4 mmol/(kg·d),磷1.0~1.3 mmol/(kg·d),鈣0.5~1 mmol/(kg·d)或鎂0.2~0.3 mmol/(kg·d),鈣、鎂離子每天交替使用。為患兒留置PICC導管,靜脈高營養液使用輸液泵持續勻速泵入,保證輸液管路的密閉。定期監測電解質指標,同時密切觀察患兒有無皮疹、發熱、高血脂癥等高營養并發癥發生,根據各類指標值和患兒癥狀,及時調整劑量。為預防管路堵塞,每4 h使用肝素鈉(1 ml=10 U)進行沖管1次,并妥善固定,避免導管滑出。每班做好測量導管外露長度、患兒腿圍和臂圍,每周更換PICC敷貼及正壓接頭,更換敷貼須雙人進行,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預防感染。本組3例患兒行靜脈內高營養治療6~10 d,使用期間每隔2~3 d監測血生化、肝功能和血糖等各項指標,均在正常參考值范圍,未發生高營養并發癥。
2.5.2喂養護理
盡可能縮短禁食時間,患兒臨床癥狀好轉(腹脹消失,腸鳴音恢復,大便潛血轉陰)后可恢復飲食,早期微量喂養配方奶和母乳能完善小腸的結構和功能。本組3例患兒經禁食3~7 d后,嘔吐、便血、腹脹等消化道癥狀和體征逐漸好轉,醫囑給予母乳或配方奶粉鼻飼,其中2例患兒鼻飼期間出現胃潴留癥狀,予再次禁食,待胃潴留癥狀好轉后改為鼻飼,逐漸增加奶量,患兒耐受。
雖然NEC與CHD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與正常兒相比,CHD患NEC的概率更高。因此,CHD合并NEC患兒盡量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旦確診NEC,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消化道癥狀和腹部體征,做好前列地爾給藥護理及容量控制的護理,給予嚴格禁食,做好胃腸減壓護理、腸外營養護理,同時予合理喂養,喂養期間需密切監測消化道癥狀、腹部體征及大便情況,以促進NEC好轉,為行CHD矯治術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