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蘆 超,鄭燦堂
(泰安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 泰安 271000)
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啟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因此,以河流水系為脈絡,水域岸線并治,夯實水生態基礎,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的重大舉措。本文主要就平原河流水生植物與河岸帶植被設置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了相關的理念認識及技術要點,用于指導今后的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其凈化富營養化水體的生態功能;二是形成姿態優美色彩怡人的水生態景觀系統。合理配置相應的水生植物,以建設適于水生植物和動物的水生態環境。
根據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將其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以及濕生植物五大類型。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品種,甚至同一種類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深的適應性是不同的,應根據水體實際垂向等深線合理設置植物品種,以使其能夠正常生長。
河岸帶主要是指河流正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間(也稱消落帶)以及洪水位至河水影響完全消失為止的河岸兩邊的地帶,其范圍受河流水文條件以及河岸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通俗說,河岸帶是自河水與陸地交界處起至直接或間接受到水體影響的地帶,主要是由河床以上的河漫灘、階地以及兩岸堤防組成。
河岸帶的特殊位置使其成為受水生環境強烈影響的陸地生境,是一個具有獨特空間結構和很強動態特性的、能夠影響河流營養條件和小氣候環境因素的生態系統,是水域生態系統與陸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
1)保護功能。維護河岸生態系統,調節河流微氣候,為生物提供生存之地,保持物種多樣性。
2)連接功能。縱向上為河流上下游、橫向上為岸邊高地到河流水體的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流提供連接通道。
3)緩沖功能。通過河岸帶植被的攔截、過濾、滲透、吸收作用來發揮凈化水體、涵養水源、防控災害的功能。
4)資源功能。河岸帶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蘊含著歷史文化積淀、休閑和觀光旅游等資源。
1)維護河岸的穩定性,阻攔泥沙和面源污染物質隨地表徑流進入河道,為兩棲動物提供生存條件和遷徙通道。
2)喬、灌、草以及水生植物合理搭配,對已經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降解,努力將河道建成由水體到陸體的近自然的濕地生態系統。
3)植物配置時應該講究藝術構圖,既要突出河畔景觀,也要凸顯水道景觀,將河流打造成生態景觀廊道。
1)充分保護利用現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
2)優先選用鄉土植物,慎用外來植物,禁用影響生態環境的植物。
3)經濟、生態和景觀植物相結合,創建怡人的河流生態景觀。
在水平結構上,設置連續的河岸植被緩沖帶。緩沖帶由濕地喬木帶、濕地灌叢帶、濕地草叢帶、水生植物帶組成,以有效避免或減少面源污染物隨地表徑流進入河道污染水質,對已經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降解;同時,連續的河岸帶植被還為兩棲動物提供了生存條件和遷徙通道。在垂直結構上, 盡量體現出河流濕地植物群落垂直排列的特色,沿河道橫向高程梯度喬、灌、草混交依次設置。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之上的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優化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既是滿足人民群眾當前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文中對平原河流水生植物與河岸帶植被設置的相關理念、設計目標、配置原則等問題進行了些許探索,對建立河流空間系列生態系統的美好前景進行了瞻望,力圖逐步系統地把握河流生態綜合整治工程的方方面面,以指導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