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月
(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這些年來在幼兒園的教育當中,童謠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教育內容,通過在幼兒園當中進行與民間童謠相關的內容教授,能夠進一步對我國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自己的節奏感,受到童謠美的熏陶和體驗,從而使得幼兒的認知和情感獲得良好的發展。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在民間童謠當中,也會存在一些內容是幼兒不容易理解的,并且傳統的童謠只是以說唱的形式進行展示,如何更好地讓民間童謠順利走向教學,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充分感受到童謠本身的魅力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童謠的教學效果,可以使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并且對相應的課程進行進一步的創設。幼兒童謠游戲化課程的創設教室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
童謠的語言節奏比較歡快,整體的節奏感較為突出,為了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使用拍手說和對拍說的形式進行教學的開展。在這樣的一個體驗過程當中,孩子們可以一邊拍手一邊說,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節奏,感覺同時也要這樣的一種動手方式,能夠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了豐富教學的多元化,教師也可以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來進行對拍。對于這樣的一種童謠學習模式來說,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獲得有效的提高,并且相互之間也能夠開展充分的交流。在具體教學實施環節當中,教師要注重讓孩子們在說的過程當中不斷結合自己的感知進行肢體方面的轉變,從而使得具體的游戲能夠在其中進行落實。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更加豐富的游戲模式,例如在孩子當中進行童謠競賽,孩子們在相互的背誦和童謠表演當中,也可以強化他們對于童謠的感知和把握。
在童謠的學習過程當中,除了能夠讓孩子們進行快樂的拍手學習之外,教師還可以促進童謠教學和美術教學的有效融合,讓美術教學成為孩子們進行游戲教學的重要平臺和模式。在具體的游戲化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們結合畫筆畫出童謠里面的主題思想,讓孩子們在領略童謠魅力的過程當中也能夠借助畫筆,促進自己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在具體的活動過程當中,為了讓幼兒在民謠當中找到繪畫創作方面的源泉,可以讓孩子們多開展一些肢體方面的動作,甚至在繪畫的過程當中也可以結合簡單的繪畫動作來進行開展。孩子們在一邊念童謠一邊畫畫的過程當中,他們的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激發,而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能夠形成非常理想的游戲畫面,從而使得孩子們對于民謠的學習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
童謠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音樂一般都是比較朗朗上口的,從古至今在民間所流傳下來的童謠和說唱內容都有著一定的地方特色,同時也對地域文化進行了充分的展示。正由于這樣的童謠來自于不同的民間,因此童謠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濃縮,孩子們在童謠的學習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們對于內在藝術魅力的感知,教師可以把童謠的那種改編成為舞臺劇,引導孩子們對相應的內容進行表演。例如在學習童謠《三個和尚》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孩子們對其中的情節進行表演,首先模仿和尚挑水的場景,在相互的表演過程當中,孩子們能夠促進自己的肢體語言得到發展,同時孩子們也可以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充分感受到游戲所帶來的樂趣,可以在表演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游戲的多樣化表現模式,并且鍛煉他們本身的表演能力,教會孩子們在生活當中要做一個勤勞的人,不能夠出現懶惰的現象。
童謠有著朗朗上口的特點,因此孩子們喜歡對童謠進行背誦,但是在單純的童謠學習過程當中,如果缺乏了多樣化的模式,孩子們的學習和記憶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為了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對于童謠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開展游戲化的課程創新模式,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對童瑤進行記憶和背誦,同時也得知童瑤其中所要傳達的內容。幼兒童謠游戲化課程創設的渠道非常多樣化,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當中慢慢摸索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