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旺平
(甘肅省甘谷縣農機服務中心,甘肅 甘谷 741200)
甘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渭河中上游,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特殊的地理環境不適應大型農機裝備的作業生產,導致機械化作業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不高,農機化科技含量低,資源浪費較大,難以形成規模的效益。
(1)因當地常年干旱缺水,傳統的模式是靠天吃飯,而隨著農業的發展,為了保墑和節約雨水,在玉米和馬鈴薯的種植主要以雙壟溝地膜為主,一次地膜可用2~3次,這就導致了在收獲時機械作業過程中對地膜的破壞,從而提高成本。
(2)全程機械化離不開土地的規模連片,而當地的種植主要是獨戶經營,張家種豆,李家種瓜。并隨著果業的發展,大面積種植蘋果、花椒、核桃等。主要的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等作物面積大大減少。還有因農業勞動成本過高,收益有限,大部分農戶把農業當副業,而把外出務工當成主業,致使壯年勞力外出,留下的老人、婦女對機械無法操作。
個別項目建設規劃人員缺乏專業知識,不能因地制宜,項目假設不盡合理,還片面求大,致使項目建設從一開始就走入誤區。
農技部門在具體應用種植作業技術的過程中,主要操作是要靠農機具來完成的,所以在購機選機時必須要有農機部門參與。相反農機推廣部門機具技術推廣和機具選購推廣要服務于農技農藝。在溝通缺少情況下就出現了投入大量的資金所購的機具不能得到實際應用,導致資金的浪費。
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以農機社會服務組織、農業生產規模經營者為主體,充分調動農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的積極性,以鄉鎮或村為主體,整合獨自勞作經營模式,統籌規劃、梯度推進,在渭北適合種植玉米、小麥、油菜等糧食作物的地區開展聯片種植。充分利用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推動農機化技術集成,優選適宜的技術路線和裝備,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以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為載體,以綠色增產的農藝技術為內容,結合采用信息化技術和開展農田建設等工程技術,加強農機、農藝等多部門聯合攻關、協同配合,推動農機農藝相融合。
農機推廣、監理、農技農藝等機構要成立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小組,有效地讓農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以及具體勞動者開展相關決策咨詢、技術指導、培訓交流等工作。
作為農機化推廣人員應該采取豐富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方法,如廣播電視、網絡論壇、新聞等多元化的媒體傳播形式,以此保證新形勢下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效率。為了切實保證農機化技術推廣的網絡宣傳效果,應全面關注廣大農民群眾的熱點話題,準確把握廣大農民的興趣點,從中挑選出具有針對性的宣傳內容,從而最大限度提升農機化技術推廣的實效性。
新形勢下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保障,所以適當加大農機化技術推廣項目的資金,并將其合理地應用到農機化技術推廣基地的建設中,創建良好的農機化技術推廣平臺,這樣便能夠將充滿語言性和圖畫性的推廣活動轉變為具有實踐操作價值的推廣形式。廣大農民群眾可借助農機化示范基地,全面了解農機化技術的應用規律,從而深入直觀地感受到農機化技術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通常投入大量的農機化技術項目資金,適當地引入先進的農機化項目,創新農機化技術推廣途徑,以便能夠更好地推動農機化技術工作發展。
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增產,促進農民收入,推動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一名農機工作者,要積極為全縣農機化事業發展出力獻策,助力全程機械化生產對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