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露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伴隨媒介融合發展,中國進入了全媒體時代。習近平同志在2019年1月25日的集體學習中指出,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1]。隨之,當代大學生有了全新的身份—“網生代”,成長環境的變化自然會引起心理狀況的變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多反映為人際交往能力的重塑、自我認知的重構、價值觀念的引導、媒介依存癥狀的疏導等問題,其中伴隨著人際交往障礙、網絡暴力多發、虛擬人格與現實人格錯亂、情感認知不當、主流價值觀念偏差、過度沉溺網絡不能自拔等多重危機,這些心理因素的變動無不關乎“媒介生態環境”。因此,如何在全媒體時代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9.1%[2]。面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現狀伺機而動,這意味著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急需做出調整。
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綱要要求:創新宣傳方式,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網頁和新媒體平臺,廣泛運用門戶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這契合了“全媒體時代”的媒介景觀,互聯網正在催生新的傳播技術、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新的心理認知模式,預示著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機制要重新構建,遵循“媒介生態平衡”法則。習近平把脈“全媒體”方向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防御提供了新方法。
當今的大學生對信息的接受更重視受眾全媒體的圖像、聲音效果,樂于全方位的體驗感受,這就意味著心理咨詢的傳播方式、傳播介質、信息形態要隨之發生變化。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大數據功能以求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中以求投入最小——傳播最優——效果最好,發揮全媒體經濟性優勢。滿足個性化市場需求,將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突破口。
從“大學生心理危機”角度的防范預警,目前的研究發展大致如下:
其一,從治療方法入手的研究,結合應用實例剖析其成果體現,如《敘事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心理彈性訓練在醫學院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心理危機預警系統構建》等。
其二,依托互聯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平臺建設研究,如《新媒體視域下心理健康工作平臺建設的思考》、《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設計》等。
其三,“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側重于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如《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徑探析》。
其四,研究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應對策略的,如《“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風險及對策研究》。
其五,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就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帶來的契機和挑戰進行了分析,如《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其六,基于此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如《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研究》。
從大學生心理危機目前的防范措施看,立足于個案分析,缺少普世性,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的開展應該體現其整體模式與策略,借助所有媒體手段和平臺來構建更系統的預防、預警、干預及治療體系,才能達到全格局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防御效果的落實。
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這是預防心理危機的根本途徑。全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開展在于發揮傳統的大學生心理教育與咨詢功能之余,采納新興媒介融合的技術支撐,以大學生心理危機防御為根本,發揮“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防御中的媒介效用。秉承習近平提出的“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構建作指引[3]。全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警機制不在是單落點、單形態、單平臺,而是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預警機制。全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將體現為全程跟蹤、全息呈現、全員共振、全效評估的“四全機制”。
全媒體時代,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因子呈現多重復雜性、不穩定性、隱匿性等特點,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工作的開展不只關注其階段性的心理狀況,而應貫穿大學四年的全過程,依托媒體技術呈現全流程跟蹤,危機預警既要“強點”,更要“擴面”,發揮大數據的輿情監控力,挖掘大學生日常行為潛在的危機因子,將危機預警由被動轉為主動。具體落實在健全大學生心理狀況數據庫,生成大學生心理數據檔案,從大學入學之日直到畢業,發揮媒體同步跟蹤、記錄數據,大數據全時段監控優勢,生成大學生電子檔案信息全面化的格局。
同時,從心理健康課程到心理預防普及教育、心理咨詢,貫穿“全程媒體”的傳播鏈條,實現媒體的“全程參與”,建立心理危機反饋識別系統。將心理健康信息最大化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
再者,今天的大學生不僅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更被稱為“網生代”,意即伴隨著互聯網出生、成長的一代。滿足大學生對傳播媒體的依存性,發揮媒介融合的大學生在線心理咨詢過程中的最大效能。
全媒體技術對心理防御與咨詢的介入,首先體現在發揮互聯網虛擬性、保真性、大數據檢索等優勢功能,降低大學生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抵觸心理。其次,實現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中“全息媒體”的媒介技術支撐:其一,心理危機監測環節。通過豐富媒介技術手段,提升大學生心理危機發生過程中媒體可定位、可協調、可關聯、可兼容的可供性。其二,心理診斷形式的創新。將人工智能發揮于心理咨詢的在線診斷應用中,將可穿戴設備發展到高校的心理咨詢資源中,搭建高科技媒體技術貫穿的心理危機預警平臺,激發心理咨詢的生命力。
將心理健康與防御信息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感官視角地傳達給大學生,滿足“網生代”迫切的媒體體驗。
建立“全員參與”的心理預警機制,不僅是學生參與其中,家庭、學校、醫療機構、社群組織也要參與其中。在學校豐富群團組織活動方式,期間激發朋輩互助的影響力。重視學校與家庭的聯動性,發掘原生家庭下的心理危機,調動家長配合學校預防與解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各種隱患。
心理咨詢團隊建設——打破專有教師的研制,發展到業余心理愛好者、拓展朋輩陣營,提升心理咨詢團隊的整體素養。更新大學心理咨詢的觀念,加入一些年輕的師資力量,消除咨詢師與學生之間的代際鴻溝。全媒體時代,心理咨詢團隊中,教師應該發展成全媒型人才,熟悉基礎媒介應用技術,了解網絡文化變遷,特別是網絡亞文化的態勢發展,跟上大學生的喜好發展,業務素養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框架,下基層(融入學生陣營)豐富實踐操作能力。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受制于全媒體環境的影響,在評估過程中,需實時診斷影響因子的變動,遵循“傳播質量影響生活質量”的規律,認知全媒體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在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中,利用媒體技術針對不同個體提供超細分服務,以各種傳播形態滿足大學生群體的細分需求,開創心理診斷融媒體工作室機制,運用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傳播心理危機防御信息,搭建線上心理咨詢平臺,運用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提升心理評估的科學性。
全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將落地在,根據不同大學生個體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反映的心理問題“量體裁衣”,提供針對性的診斷方案。大學生心理危機防御工作要大膽運用新技術,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信息搜索及整合能力,提前發現學生潛伏的心理隱患。利用大數據的信息整合能力,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建立新機制,實現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全時更新。跨越媒介間隔,開啟媒介聯動機制,以“跨界思維”引領心理健康教育,給需求者展示“全方位”的信息呈現,達到大學生群體的“使用與滿足”需求。
心理危機因勢而動,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要適應媒介生態環境的變遷,發揮媒介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防范與預警能力,與此同時培養大學生較高的媒介素養,用自媒體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打造大學生網絡身份認同,重塑媒介景觀下主流價值觀驅動下的大學生健全人格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