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甜 畢雪超 鄭 旦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9)
工匠精神,要求高職生不僅需要掌握高超的技藝,取得非凡的成就,還要具備敬業、專注、創新等品質,有超然的人生態度。而美育在教育的過程中,無形地滲透藝術的魅力,借助藝術讓學生領悟超然的人生態度、擁有優秀的品格。因此,兩者是密切相關的。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新是取得事業成功的源泉,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造力成為了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點。而美育恰好強調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把美育作為切入點,啟發學生的靈感,幫助學生突破傳統學習帶來的思維定式,完善創造思維。
工匠精神代表著深入鉆研、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從古至今,小到工匠、畫師,大到設計家、建筑家,都把精益求精作為自身的最終追求。將藝術作為教授載體,美育著力于創造過程中的構想、整理、創造,在這些過程中,無不體現著精益求精的內涵。
校園景觀布局是高職院校美育氛圍的一個整體體現,流露出校園培養匠心的理念。因此,以靜態的視覺景觀設計展現動態的校園精神,是每個院校景觀布局的核心要領。所以,學校應當完善文體活動場所、綠化帶、文化建筑、雕像等設計,構建獨特的校園景點,體現出藝術設計感,打造學校獨一無二的名片;總之,學校應當靈活運用校園景觀中的每一處布局,讓師生的生活環境洋溢著“以景育人”的氛圍,潛移默化中體味工匠技藝。
如今是物質、文化飛速大發展的時代,但與此同時,也是價值取向出現畸形的時期。它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更需要人更高的審美。美育一直以“人”為核心,藝術是人類最早的載體之一,是人類歷史中重要的文化行為。因此,校園內一切能體現人文內涵的美都可以作為美育的載體,通過校園文化的美育作用賦予學生能發現真善美的慧眼,讓師生都生活在洋溢著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中。當校內所有人都有人文素養,校園的美育工作就日漸完善了。
高職院校的美育工作任重道遠,雖然在各部門齊心協力、默契配合下美育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依舊是教育環節中的相對薄弱的環節。輕視美育的現象屢見不鮮。所以將美育融入課程,制定規范的體制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應加大美育投入,在校園內樹立正確的美育理念,滲透到專業領域中,創辦能體現工匠精神、專業特色的美育課程,讓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百折不撓的匠心精神成為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深深刻在學生的骨子里。
提高專業技能是工匠精神的拓展的關鍵,社團是學生共同探討、相互學習的平臺。高職院校美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和教師,學生是美育的對象,教師則身兼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雙重身份。因此,學校社團應多開展能夠展現專業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活動,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教師帶領學生認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精益求精的內涵。學生實踐的過程便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以學生的興趣和技能出發,建設社團文化,在社團中營造濃厚的匠心文化氛圍。
任何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多方面素養的支持。美育不應僅立足于校內,更要在整個社會創新美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工匠精神。為此,高職院校應著力將校內的美育教育延伸至廣闊的社會平臺。校內外互聯互動、共建共享,為拓展美育途徑、提高美育質量探索新途徑,共同積累美育教育的經驗,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并最終內化成自我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