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婷
在距離北京城區約兩小時車程的密云南部,坐落著一處綠林掩映的小院。小院離潮河不遠,除了冬季去往南山的滑雪愛好者,平常少有人經過。偶爾一陣風吹來,樹葉打著旋兒地落下,扎進小院草叢里,傳來細微的撲簌聲。院里多是兩三米高的平房,玻璃安得高高的,幾乎每個窗臺上都擺了束假花,粉的紅的紫的,陽光穿過它往里投,落在兩張病床之間,打在三個抱吉他的男人身上。他們正在彈唱的,是首叫“蟲兒飛”的童謠,躺在床上的聽眾最小的14歲,最大的93歲,均為植物人。
這里是國內少見的專門接收植物人的托養機構——北京延生托養中心所在地。據中心負責人相久大介紹,截至2020年11月25日,該中心共收住植物人96人,目前,尚有40名植物人在該中心接受護理。北京延生托養中心創辦于2014年,當年,看到植物人托養困境的相久大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去公立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的穩定工作,賣房籌建該中心。
據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30萬至50萬名植物人患者。相久大介紹,對于植物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專業和標準化的護理,“好的護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延長植物人的壽命”,但大部分家屬并不具備這一技能,也無力承擔長期住院所帶來的高昂時間與金錢成本。他們在被判定為“植物人”的同時,就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相久大的舉動讓周邊好友深受震撼,許多人向他伸出了援手,其中,就有一批早前與他在密云音樂節結緣的樂手。他們自發前來做志愿服務,為植物人彈唱歌曲,進行“刺激”,同時舒緩病人家屬和護理人員的情緒。
相關資料顯示,植物人在醫學專業上的定義為意識障礙患者,一部分存在“最小意識狀態”或者“微意識狀態”,在接受神經調控手術、磁電刺激等治療后,有蘇醒的可能性,但大部分處于“持續植物狀態”的患者,是難以被喚醒的。這是一種與植物生存狀態相似的特殊的人體狀態,其腦干仍具有功能,向其體內輸送營養時,還能消化與吸收,并可利用這些能量維持身體的代謝,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對外界刺激也能產生一些本能的反射,如咳嗽、噴嚏、打哈欠等,但機體已沒有意識、知覺、思維等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活動。
張凌是來得最頻繁的幾個樂手之一,在中心還只有四五個病人的時候,他已經是這兒的常客了。剛開始的時候,他也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過懷疑,不過,在看到一些植物人對他的表演的“反饋”后,將音樂視作生命的張凌覺得,音樂對于植物人的意義可能比他更大。相久大也始終對音樂療法抱有一定期待,雖然本職是一名嚴謹的醫療行業從業者,但還是會希望出現“奇跡”。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