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一次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長征八號有三大特點:填空白、可重復、高智商。
一院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宋征宇介紹,長征八號是在長征七號火箭基礎上,與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三子級組合形成的新構型火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表示,目前我國具備中低軌道發射能力的主力運載火箭,只能將3噸有效載荷送到太陽同步軌道,而長征八號將此項能力提升到了4.5噸。這不僅是長征系列火箭運載能力的提升,對衛星等有效載荷來說,也是平臺的升級換代,填補了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
“未來,長征八號將和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更加優化、合理的能力布局。這將大力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對推進中低軌道衛星組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肖耘說。
為了能在商業市場占據有利陣地,研制團隊對該火箭采用了可回收設計,力求實現可重復使用。
科研人員在長征八號身上,通過研究分析各種減載穩定控制方法,并采用自抗擾技術進行實時補償控制,提高主動減載的效果,解決了大整流罩帶來的靜不穩定度大的難題。
同時,基于控制效果的噴管極性辨識和控制重構算法,能讓運載火箭更聰明。通過該技術的應用,長征八號具備了滑行段飛行故障在線辨識能力,能夠在特定故障工況下自主進行姿態控制重構,提升了飛行控制適應性和智能化水平。
針對當前我國運載火箭測試周期長、在發射區占位時間長的問題,科研團隊積極探索火箭快速發射路徑,為長征八號設計了“兩平一垂”發射模式,即水平組裝、水平狀態整體運輸、星罩組合體垂直轉場對接。預計在2022年左右,長征八號將實現“兩平一垂”發射。屆時發射區將不再需要規模龐大、組成復雜的塔架,可減少建設成本。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