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幫發 梁麥克 李杭峰
摘要:魯迅是土生土長的紹興人,所以在其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紹興方言俗語。也正是因為這些紹興方言俗語的運用,使得其文學作品有了濃濃的江浙風采。本文重點針對魯迅作品中方言俗語的運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魯迅,作品,方言俗語
俗語,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等特點,受到眾多作家的喜愛與應用。而魯迅在自己作品中也通過方言俗語的運用,塑造了自己如匕首一般一針見血的寫作風格,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界的代表性人物。并且,方言俗語的運用使得魯迅作品表現出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方言俗語的運用增強了魯迅作品的批判性
魯迅的筆風素有“一針見血”“尖酸刻薄”之稱。陳根生先生曾經對魯迅作品做出了如下評價“他文章中的謠諺俗語運用富有戰斗性”。之所以給出這種評價,是因為魯迅在作品中通過大量方言俗語的運用,突出了其別具一格的紹興師爺式語言風格,并對當時國民的麻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這一點在魯迅的雜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例如,在《沙》這一作品中,魯迅通過“一群抱大樹的猴子”來將知識分子阿諛權貴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并對當時一種為君子阿諛奉承的嘴臉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而在《京派與海派》這一作品中,魯迅先生又對當時南京政府的懦弱、無能、無味進行了抨擊,同樣也使用了兩句方言俗語“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與“若要富,跟著行在賣酒醋”。而這兩句方言俗語的應用,明顯增強了該文章的批判性,讓讀者深刻的了解到了封建社會中的權貴者的腐敗以及基層擺明的麻木與落后[1]。
2.方言俗語的運用增強了魯迅作品的趣味性與通俗易懂性
魯迅是土生土長的紹興人,他對于自己家鄉方言俗語的了解十分深刻,并且還有著獨特的解讀。而且所有的紹興人在性格方面都有一個共性,即他們不喜歡拐彎抹角的講話,且很喜歡運用比喻和夸張等手法。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紹興人,魯迅同樣也具有這些特點,并在自己的作品中進行了體現。
例如,在《理水》中,魯迅就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這一類不甚可靠的傳聞,是誰都聽得耳朵起繭了的?!蔽覀兌贾?,“起繭”是比普通皮膚更厚、更老的皮,主要是因為皮膚被摩擦而形成,常見于手指等部位。而文章中的“起繭”,則是運用夸張的手法,用來表現當時國民對當時各種不實傳言漠不關心的形態。這種夸張式的表現手法,讓我們感受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紹興人,魯迅身上開門見山、直言無隱的特點,同時也使得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由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方言俗語主要存在著地域性特點,可以將一個地方對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進行真實、客觀的展現。所以,絕大多數的方言俗語都有著口語化的特點,且通俗易懂,具有地域性特點。而且,之所以方言俗語具有如此鮮明的趣味性特點,也是因為其以極為精煉的語句將人們的心理、行為等方面生動而夸張的展現了出來,看似通俗,實則經得起推敲與思考。
3.方言俗語的運用增強了魯迅作品的藝術性
方言俗語代表的是一個地域的語言藝術,讀來朗朗上口,且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含義。同時,為了保證語言的順口性,很多方言俗語都運用了對偶工整的形式。
例如,在《端午節》這一作品中,“文不象謄錄生,武不象救火兵”俗語的運用指的就是一個人沒有任何優點,不能做好任何事。在《魯迅書信集》中,“東倒吃羊頭,西倒吃豬頭”俗語的運用,同樣也十分對偶、工整。同時,也正是因為其對仗的形式,才增強了文章藝術效果的韻律性,讓文字帶有了靈動的生命力。另外,指代也是俗語表現藝術性的一種形式。例如《風波》中“三代不捏鋤頭柄了”的俗語的應用就運用了指代的手法?!颁z頭柄”是農民常用的一種耕作工具,在紹興經常被指代農民[2]。
四、方言俗語的運用增強了魯迅作品的哲理性
方言俗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并流傳下來的藝術性語言,其中蘊含著當時人們的思想。一句短小俗語的產生,可能背后潛藏著一個非常感人至深、曲折離奇的故事。同時,也正是因為故事的烘托,才使得短短的俗語具有了深厚的哲理性特點。魯迅也是深知這一點,才通過特殊方言俗語的運用來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與哲理性。
例如,在《阿Q正傳》這一作品中,“老鷹不吃窩下食”俗語的運用指的是做賊的人通常不會在自己家附近進行偷盜。聯系《阿Q正傳》的上下文可知,魯迅用這一俗語暗指了趙太爺認為阿Q不會偷自己加的財寶。這一俗語的運用,既將趙太爺的心理活動展現的淋漓盡致,又把小偷比喻成了老鷹,寫出了做賊的人心虛的特點,其中蘊含的這里十分深刻。
結語:
綜上所述,方言俗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創造出來的語言形式,表現了當地人們的幽默風趣以及勤勞智慧。將其運用到文學作品中,更是讓文學作品充滿了魅力與內涵。所以,魯迅將大量的方言俗語運用到了自己的作品創作中,既滋養了自己的作品,又增加了精神財富的積累。
參考文獻:
[1]俞天怡.魯迅作品中方言俗語的運用[J].新西部(下旬刊),2019,(12):104-105.
[2]葉兵濤.論魯迅作品的語言藝術[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