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棟 任相如 范建偉 韓國瑞 宋江濤 龐偉峰
摘要:目的:分析在對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嚴重粉碎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LISS技術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28例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嚴重粉碎骨折患者,均應用LISS技術治療,統計患者的手術治療結果。結果:患者術后均隨訪(9.6±1.3)個月,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為(9.2±0.4)個月;復查X線片均提示骨折對位與對線效果良好,術后隨訪中未見骨不連、骨折延遲愈合以及感染等相關并發癥情況;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86%。結論:對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嚴重粉碎骨折患者,應用LISS技術治療效果滿意且安全性良好,有利于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股骨遠端骨折;粉碎性;LISS技術;效果
臨床中對于股骨遠端與脛骨近端粉碎骨折患者治療中難度較高,此類患者時常存在髕骨骨折以及膝關節韌帶受損情況,且多與高能量損傷有關,患者骨折恰處在干骺端并波及周圍關節面,非常容易造成關節功能障礙。傳統治療技術手段創傷性較大,術后骨折愈合較差,容易誘發軟組織相關并發癥,并且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病風險較高,近年來內固定技術快速發展,也為此類患者的治療提供了良好條件[1]。以下將分析應用LISS技術對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嚴重粉碎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28例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嚴重粉碎骨折患者,男/女:16/12;年齡21~69歲,均值為(39.6±1.3)歲;受傷部位:左側患者11例,以及右側患者17例;受傷時間1~9h,均值(3.2±0.2)h。
1.2方法
患者均于入院后立即進行相關檢查,通過X線片明確具體骨折分型。受傷時間較短且無顯著患處腫脹情況者可選擇實施一期手術方案治療,若腫脹情況顯著則需要利用石膏等進行固定制動,同時應用藥物等進行治療,腫脹消退后方可實施擇期手術。患者均應用LISS技術治療,手術方法如下:(1)股骨遠端骨折:對于關節外骨折者做股骨外側5.0cm切口,對于關節內骨折者做髕骨前外側10cm切口、使股骨踝處骨折得以充分顯露對。關節內骨折進行復位以及臨時固定,并在股外側肌以及骨膜兩者之間放置LISS鋼板,以克氏針對該鋼板和患者股骨踝間進行臨時固定,在C臂X線機輔助下明確骨折復位效果良好,同時鋼板位置理想后,于引導器輔助下在骨折遠近端分別旋入4~4枚左右鎖定螺釘進行固定;(2)脛骨近端骨折:結合患者骨折狀況做手術切口,通常為脛骨外側平臺處3~8cm左右的斜形切口,累及患者脛骨平臺面時所做切口需要充分顯露患者發生塌陷的關節面。進行撬拔復位以及空植骨,從而使關節面的解剖結構得以恢復。應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之后進行其他骨折部位的牽引復位操作,沿著患者骨膜和脛前肌放置LISS接骨板,在C臂X線機的透視下明確骨折復位良好且接骨板位置理想,即可應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并于導向器輔助下在股骨遠近端分別旋入3~4枚鎖定螺釘進行妥善固定。結合患者骨折塊的穩定度情況適當運用加壓螺釘/空心螺釘等進行加強固定,常規放置引流管。
患者術后均給予消炎和消腫等治療,并利用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固定約1~2周,適當抬高患肢。術后適時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功能訓練和股四頭肌訓練等,并逐步開展不負重行走訓練,待骨痂形成后可適時進行完全負重行走訓練。術后隨訪6~12個月,觀察其骨折愈合情況和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等。
2.結果
患者術后均隨訪6~12個月,平均(9.6±1.3)個月;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為7~11個月,均值為(9.2±0.4)個月;復查X線片均提示骨折對位與對線效果良好。術后隨訪中未見骨不連、骨折延遲愈合以及感染等相關并發癥情況?;颊咝g后隨訪6個月中HSS關節功能評分為62~97分,均值(82.6±2.9)分,其中優10例(90~100分)、良16例(70~89分),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86%。
3.討論
LISS是針對脛骨近端骨折患者和股骨髁骨折患者所設計的內固定系統,也是比較先進的微創技術手段,該治療技術的運用以微創外科理念為指導,充分吸納了交鎖髓內釘、接骨板技術和外固定支架技術等,同時應用生物學接骨技術實現新型內固定治療,具有微創優勢,有助于提高骨折患者的手術療效,在股骨遠端以及脛骨近端等患者治療中均具有較為滿意的應用效果。
股骨遠近端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大多數是在高能量創傷后所引起的骨折,并且容易累及患者關節面其固定難度相對較高。傳統固定技術應用時對于骨折斷端血供產生一定破壞作用,同時近關節端大部分屬于松質骨,使得固定效果不滿意,術后無法實現早期功能訓練,影響患者的總體治療效果和關節功能恢復,還容易出現術后感染、骨不連、關節僵硬等相關并發癥[2]-[3]。LISS技術的應用則對于患者骨折斷端血運情況影響較少,通過應用螺釘以及接骨板鎖定之后,能夠和接骨板形成統一整體并發揮良好的支架功能,同時具備良好的穩定度,有利于解決患者在骨折固定后對于穩定性要求較高的問題。同時能夠降低對于患者骨折斷端處相關軟組織產生的破壞,更有利于改善血運情況并加速骨折的愈合,且有利于實現患者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這對于提升手術療效以及降低術后并發癥率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與傳統的手術方案相比,LISS技術的應用能夠盡量保護患者骨折斷端軟組織,在對患者非關節面骨折復位操作時,在保證患者傷肢力線與長度能夠恢復正常的基礎上,可不必強求對于患者骨折中各個粉碎塊實現精確解剖復位,防止由于反復進行復位操作,而造成骨折周邊軟組織受到進一步的損傷[4]。
綜上所述,對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嚴重粉碎骨折患者,應用LISS技術治療效果滿意且安全性良好,有利于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牛榮,劉海軍.微創LISS技術治療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療效[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5):79-80.
[2]鄭大偉.關節鏡下微創LISS內固定治療股骨遠端C型骨折的療效分析[J].健康之友,2019,19(24):83.
[3]陳志強,鐘昌戎,周梟, 等.PFNA及倒置LISS鋼板治療股骨近端骨折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10(14):61-63.
[4]葉小聰.復雜脛骨平臺骨折運用LISS系統治療的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22):3674-3675.
作者簡介:姚棟(1974,12-),男,漢,山西太原,副主任醫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骨創傷和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