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軍
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把我國的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通過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一系列政策過程轉化為了治理效能,彰顯出了巨大地優越性。在這一基礎意義上,國家治理效能是多個政策績效的綜合呈現,因此,可以從政策過程的分析視角來研究我國治理效能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國家治理效能;實現機制;政策過程;分析視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充分地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治國理政的顯著優勢,是我國社會繁榮發展與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保證。制度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過程才能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1.國家治理的中國語境
1.1堅持我黨集中統一的領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其優勢就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本質上是領導能力與歷史地位形成的。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并不是單純的中央集權。既考慮到權力向中央集中,又賦予了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自主權;同時基于中國區域與民族特點而包容地方的多樣性。其價值和目標就是保持國家內部平衡,利于國家統一與因地制宜。保證中央的積極性與地方的積極性。
1.2在人治德治傳統基礎上建構法治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開始加強對公權力的約束,進行行政法制的建設。當今依法治國已是寫入憲法的治國方略,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基本的形成,但同黨與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期待相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當前的國家治理必須依托于以法治為主導、以人治(德治)為補充的基本國情。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要充分結合,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因素決定的,“德治”是新時代的德治而非傳統的德治。
1.3“有事好商量”
習近平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內部商量好怎么辦,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夠,要想把事情辦成辦好是很難的。我們要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1]。”這段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有事好商量”的內涵與現實功效。是將各自的觀點展示出來,是觀點與意見的交換過程。一方面,為現實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商量的過程也是求同存異、凝聚共識的過程,可以清晰地了解彼此的關切點。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有事好商量”是一種德性要求。
2.國家治理效能實現機制的構建與運行
2.1頂層決策機制
頂層設計的決策機制針對的是國家發展中的“大問題”,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就是要對國家發展中具有系統性、普遍性、復雜性的“大問題”做出戰略性決策與政治方向的把握。中國公共決策過程特別注重商量,科學性更強調特定環境下特定對象的運行規律與過程的可追溯性,不強調無限制的普遍性。在政策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的張力之間,公共決策更強調基于“有事好商量”人文環境的民主化決策機制[2]。
2.2執行機制
執行者需要充分了解政策目標,準確地理解政策意圖,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執行方式。表面上看,地域差異性可能會導致執行方式的選擇與配置的多樣化。但事實是,基于國家治理語境的一致性,各地的執行方式具有非常強的相似性,已經上升成為普遍性的執行機制,以領導高度重視為基礎,以開會為手段,以拿捏尺度為策略的高位推動的執行機制。
2.3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是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保障,是執行機制的助推器。內部監督非常重要,要起到有效的作用。內部監督中,層級節制的督查檢查是最重要的監督形式。首先,由決策者督查檢查。其次,科層體制保障實施。最后,問責作為監督機制有效運行的抓手。
3.提高國家治理效能實現機制的高效性
3.1提高科學化水平的政策
法制與政策都是由國家權威組織做出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引導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制約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權穩定的行為發生。法制與政策的不同之處在于法制的穩定性更強,不得隨意更改,嚴謹性也更高。因此,法制是更加科學的行為規范。要想提高公共政策科學化水平,可以在公共決策的過程中借鑒法制精神。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政策穩定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政策可傳播性。
3.2勇于擔當
“擔當”一詞,是一種精神,一種能力。科層制可以理解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現代化不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實然狀態,而是應當努力的方向。黨委政府的責任擔當精神,也決定各級黨政干部需要有科層制的法定職權,又需要超越科層制的特點勇于擔當歷史人民賦予的政治使命。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擔當精神,提高擔當能力,盡職盡責,積極承擔不清楚或需要多部門配合的工作,有勇氣解決困難與風險,為事業不怕累、不怕苦,將全部精力與注意力放在工作中難點的解決方向上。對一些影響改革發展問題,能做到清楚的辨別對黨與人民根本利益有重要意義的事業。
3.3拓寬政策績效的評估通道
內部監督為主、外部監督為輔是中國監督機制的狀態,但同時也重視“內部發起、外部實施”機制,即第三方評估,其意義四由被評對象和服務對象之外的第三方機構評估治理績效,對第三方評估獨立性的理解不能太過機械。第三方評估的最大優勢是以專業性為依托、以科學性為歸宿。因此,黨委政府充分的利用第三方評估等相關措施來提高政策績效評估科學性,有利于國家治理效能的提高[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國家要提高對國際與國內環境不斷變化的適應性,要保持定力,敢于擔當,堅持完善國家治理效能的實現機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而有力的體制機制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2.
[2]齊衛平.體系與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治理優勢[J].行政論壇,2020,27(01):5-11.
[3]廖沖緒.如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J].四川黨的建設,2019(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