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如琦 劉子鈺 夏君杰
摘 要:攝影術一直是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重要視覺工具。但在那個戰火紛爭的、物資匱乏的年代,攝影術僅為少數人所掌握。本文講述的就是一個在抗日戰爭時期如何以相機為武器與敵人進行斗爭的戰地記者雷燁的故事。
關鍵詞:浙江;紅色攝影家;革命
“他確是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他沒有夸夸其談,他沒有炫耀,他有的只是不聲不響的工作;有些人,在不聲不響之中,是隱藏著或表露出‘孤高自賞’的驕傲的,但他決不是這樣。”《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張致祥,曾在新華社晉察冀廿日電》“冀東軍分區組織科長雷燁同志抗敵殉國”這樣寫到雷燁。
雷燁,原名項金土,浙江金華人。初二時,金土父母雙亡,因家中沉重的負擔,作為長兄考上中學的他被迫輟學。年幼的他不得不挑起養家的重擔,曾去義烏埠頭等地教書,后又在金華當“土地測繪員”,以其微薄的工資養活弟弟妹妹。但盡管生活如此艱辛,他仍不忘關心國家大事,心懷一腔熱血,想要振興中華,報效祖國。他崇拜英勇的戰士,渴望投身中國革命事業中。他經常教弟弟唱《國際縱隊之歌》、《松花江上》等歌曲,以表達對獻身西班牙的國際縱隊勇士們和奮戰于冰天雪地的東北義勇軍的敬佩之情。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金土托好友嚴金明將弟弟帶進浙江省貧兒院讀書。1937年年底杭城淪陷,大批共產黨員聚集在該地。經常去貧兒院探望弟弟的金土經好友嚴金明的介紹漸漸接觸到了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金土積極了解民眾生活,深入關注民眾思想。1938年,金土典賣房屋,告別弟弟及好友,毅然決然地決定去延安,投入到抗日的浪潮中。
金土來到延安后,改名雷燁,參加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習,并積極發揮其文學創作和攝影的特長,兼任報刊特約記者和通信員。在抗戰建國運動期間,雷燁創立文藝團體“路社”,創辦《路》、《文藝輕騎隊》、《國防最前線》等文藝刊物。他以文字為武器,團結、鼓舞戰士及民眾,為民眾的思想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不懼危險,英勇無畏,深入前線從事新聞采訪報道工作,拍攝了許多寶貴的戰地照片,如《日寇燒殺潘家峪》、《熊熊的篝火》等攝影作品。
《1941年,日寇燒殺潘家峪》是雷燁的一幅代表作品,真實地展現了日寇燒殺掠奪后橫尸遍野的景象。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潘家峪成為抗日堡壘村,是冀東抗擊根據地的中樞。日本侵略者對潘家峪人民頑強英勇的抗日斗爭恨之入骨,欲將潘家峪人民斬盡殺絕。1941年,日軍悄悄從四面八方來到潘家峪,對潘家峪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
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土地空空蕩蕩,房屋只剩斷壁殘垣,空地上橫尸遍野,燒焦的尸體還在燃燒,似乎是民眾在悲憤地哀嚎。畫面動靜結合,一邊是靜態的房屋,一邊是燃燒的尸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展現了一幅日軍洗劫潘家峪后荒涼又可怕的景象,不禁引人陷入深深的悲痛與憤怒中。
另一幅作品《1942年,冀東子弟兵大練兵》。畫面中,子弟兵排列整齊,遠近結合,近處神情嚴肅的子弟兵與遠處廣闊又荒蕪的土地形成對比,展現了子弟兵豪邁、雄壯、英勇的氣勢。
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4月19日深夜,敵情突發,數百名日軍奔襲曹家莊。沉著冷靜的他立即組織村民進行轉移。然而,雷燁在帶領兩個警衛員匆匆向北突圍的途中,遭遇尾隨敵人。交戰過程中,雷燁不幸負傷。在敵人步步緊逼的生死關頭,雷燁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留在原地,吸引敵人注意力以幫助警衛員突出重圍。眼看子彈快要用完了,敵人已逐漸緊逼,孤身一人奮戰的雷燁自知難免于死。于是,他從容不迫地將心愛的相機、自來水筆、望遠鏡等砸毀。在最后時刻,雷燁站起身,舉起手槍,用最后一粒子彈結束了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
李楚離曾這樣悼念雷燁:“雷燁同志是個模范共產黨員,具有布爾什維克的優良品質,他對民族對階級,對他負擔的工作,具有無限忠誠與熱愛。”“雷燁同志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與不迫從容就義的光明態度,使法西斯匪徒在他面前低下頭來,這種為民族全氣節,為黨爭光榮的精神在抗戰史上又寫下了光輝一頁”。
是啊,雷燁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小離開親人,關心國事,投入革命。雖然他不是專職攝影記者,但他拍攝的照片足以反映群眾水深火熱的生活。他以相機為武器,與敵人作斗爭,記錄戰士們的英勇瞬間,為人民的自由解放,中華民族的民主與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雷燁用自己的事跡,譜寫著正義與勇敢的故事,同時他“才不會於這世界上空跑一趟!”的諾言也時刻提醒我們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高永楨.杰出戰地記者雷燁傳奇[J].黨史博采,2003(11):44-46.
[2] 劉大為.抗戰憶聞——魂牽夢系的潘家峪[J].黨史縱橫,1995(10):4-6.
[3] 高永禎.尋找一位英雄的記者[J].黨建,2018(11):58-59.
[4] 張玉艷.一份遲到了60年的烈士證明書[J].黨史博覽,2005(03):52-53.
注:文章由浙江農林大學2020年學生科研訓練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0KX0170,指導教師:呂聃;
該文章由浙江農林大學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浙江籍革命攝影家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2010341047